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7 15:3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2 古诗三首
部编版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示 儿
【宋】陆 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材。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首诗,并说说从题目中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
(题目点明写诗的地点)
(题目点明写诗的时间)
《题临安邸》是《示儿》的时代背景。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林升(1106年~1170年)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靖康年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北宋灭亡。徽宗之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南)登基,史称南宋。后来又逃到江南临安,将临安作为南宋政权的都城。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权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反而是对外屈辱求和,对内排斥、迫害岳飞等忠臣良将,守着半壁山河只顾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醉生梦死,不思进取。
创作背景
题临安邸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杭 州 /作/ 汴 州。
互动课堂
根据下面的朗读节奏尝试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朗读提示:朗读时,前两句用质问的语气,语调激昂;后两句语气愤慨,读出讽刺、不满与愤恨之情。
题临安邸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杭 州 /作/ 汴 州。
【几时】什么时候。
【休】停止、罢休。
质问的语气,突出诗人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投降的愤怒。
虚假的繁荣景象。
汴州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当时的汴州)
南宋权贵们为什么把杭州当作了汴州?说明了什么?
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危难,只顾寻欢作乐,苟且偷安。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杭 州 /作/ 汴 州。
【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yín)靡(mí)之风。
【游人】这里不是指一般的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醉”不仅指游人陶醉在西湖山水的美景中,也是酒醉的“醉”,醉生梦死的“醉”。
淫靡的精神状态。
“熏”字说明当时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的风气之浓烈。
译文
青山连着青山,高楼连着高柳,望也望不到头,美丽的西湖边上,歌舞升平的景象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纸醉金迷,苟且偷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中心思想
《题临安邸》全诗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危难,只顾寻欢作乐,苟且偷安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
示 儿
【宋】陆 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以诗的成就为最。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
(1125年~1210年)
由于个人经历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霸占的领土,热切地盼望着国家的统一,因此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zhūn)谆告诫自己的孩子们。
创作背景
示儿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互动课堂
根据下面的朗读节奏尝试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朗读提示:这首诗写出了陆游临终时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嘱托。朗读时,语速宜慢,语调低沉,前两句要读出无奈与遗憾,后两句要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
(1)请同学们默读一二两句。
(2)结合《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背景,思考: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事?为何而悲?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叙事。以万事空来衬托一事不能忘:不见九州同。
情感由平淡从容转为悲愤。
“空”说明作者早已看透生死。
【但】只。
【同】统一。
表现诗人的遗憾、悲伤。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诗人对儿子的嘱咐和殷切的希望。
情感由悲愤转为激昂。
诗人虽然悲痛,但并未绝望。
【定】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
【无】同“毋”,不要的意思。
译文
我本来就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令我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
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把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中心思想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心情。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
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2岁那年,因为竭力主张朝廷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结果却被昏庸腐败的朝廷随便找了个借口罢免了官职,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病体初愈时,他写下了——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hé)棺。
67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10年的寒冬,这位老人85岁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面对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一再叮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代表作品:《己亥杂诗》(组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著有《定庵文集》等。
龚自珍
(1792年~1841年)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 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就诞生了315首《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125首。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互动课堂
根据下面的朗读节奏尝试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人借题发挥,用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改革。朗读时,前两句深厚低沉、后两句振奋激昂。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究】终究,毕竟。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的社会变革。
“哀”字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痛恨。
1840年前,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能力在蒸汽机的带动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水师提督所坐的战船都比不上英军最小的战船。在军事上,此时西方的火枪,大炮制造技术远超中国,其火药质量、设计准确程度和灵活性都是中国无法比拟的。在思想上,清朝采取了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的手段来禁锢人民的思想,而西方已经开始提倡科学文化,来解放人民的思想。
背景补充
这首诗写完不到一年(1840年) 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让本已贫困的祖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这首诗写下二十年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
1895年,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处于危急之刻。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天公】暗指当朝统治者。
【重抖擞】重新振作起来。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格式。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译文
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过人才降临世间。
中心思想
《己亥杂诗》通过对国家现状的分析,抒发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爱国情感。
古诗 主旨 相同 不同
《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前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所写,后一首是清代诗人写的。
诗人临终遗恨,因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沉郁和对收复河山的渴望。
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
比较古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