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无道(暴虐,没有德政)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zé)
B.孔子过(拜访)之,使子路问津(jīn)焉
C.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来者犹可追(追寻,追思)
D.止(使……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xiàn)其二子焉
2.下列句子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 ③是鲁孔丘之徒与 ④而谁以易之 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⑦植其杖而芸 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④⑤⑦⑧ D.③④⑤⑦
3.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B.子路行以告
C.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B.止子路宿
C.道芷阳间行 D.既来之,则安之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蓧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孔子世家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黎钅且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 ”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 ”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C.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D.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
B.西周时期始设司寇,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不世袭,有封地。
D.(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称为“听政”。
9下列对文章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钅且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舞女和骏马给鲁国。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三、表达交流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你认为“庶人不议”指的是“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 请做比较评析。
12请在下面几位作家中,任选一位,谈谈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①孔丘,字仲尼。②班固,字孟坚。③晏殊,字同叔。④舒庆春(老舍),字舍予。
参考答案: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无道(暴虐,没有德政)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zé)
B.孔子过(拜访)之,使子路问津(jīn)焉
C.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来者犹可追(追寻,追思)
D.止(使……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xiàn)其二子焉
解析A项,“铎”应读“duó”;B项,过:经过,路过;C项,追:改变,挽救。
答案D
2.下列句子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 ③是鲁孔丘之徒与 ④而谁以易之 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⑦植其杖而芸 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④⑤⑦⑧ D.③④⑤⑦
解析②桀,通“杰”;③与,通“欤”;④而,通“尔”;⑤辟,通“避”;⑦芸,通“耘”。
答案D
3.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路宿于石门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B.子路行以告
C.隐者也 D.晨门曰:“奚自 ”
解析例句为介词结构后置。A项,介词结构后置;B项,省略句;C项,判断句;D项,宾语前置。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B.止子路宿
C.道芷阳间行 D.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C项,道:名词活用为动词,取道。A、B、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答案C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蓧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解析C项,“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理解错误。
答案C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2)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参考答案(1)他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又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孔子让子路返回去再见老人。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走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孔子世家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黎钅且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 ”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 ”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C.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D.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此句只有一个主语“季桓子”,可根据谓语断句。
答案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世家”是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
B.西周时期始设司寇,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不世袭,有封地。
D.(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报告,并决定政事,称为“听政”。
解析C项,“大夫不世袭”错。
答案C
9下列对文章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钅且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舞女和骏马给鲁国。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解析A项,“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理解错误,“乐其以贵下人”的意思是“以有了高位能礼贤下士为乐”。
答案A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参考答案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官员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三、表达交流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你认为“庶人不议”指的是“庶人不敢议”还是“庶人无可议” 请做比较评析。
参考答案应是“庶人无可议”。因为天下有道,天下太平,政权稳定,百姓相安无事,无所指摘。所以庶人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当然,就是“议”也是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社会更加美好。如果是“庶人不敢议”,那么这样的社会实行的是暴政,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正如孔子所说“天下无道”。
12请在下面几位作家中,任选一位,谈谈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①孔丘,字仲尼。②班固,字孟坚。③晏殊,字同叔。④舒庆春(老舍),字舍予。
答案示例①孔丘,字仲尼。以“丘”为名,以“尼”为字,据传孔子出生于尼丘山下,这是用名和字来记事,“仲”表排行。②班固,名固,字孟坚。“固”有坚固之意,“坚”与“固”同义,这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孟”表排行。③晏殊,字同叔。名“殊”字“同”,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叔”表排行。④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是由老舍的姓“舒”字拆开而得,用的是拆字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