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气象灾害—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训练
【基础练习】
1.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伏旱、暴雪、沙尘暴 D.伏旱、洪涝、冻害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2.天津以“台”命名的地点很多,如八里台、侯台、芦台等。这主要是因为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又是退海之地,洼地众多,先民多择高台而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天津先民建造“高台”,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
A.洪水频发 B.干旱多发 C.盐碱严重 D.河流众多
(2)现在“高台”已失去原来的功能,其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 B.海河改道 C.河流整治 D.人口迁移
【能力提升】
3.如图为“1951-1988年我国部分地区某种自然灾害发生顿次图(图中等值线为等频次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甲地和乙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用水季节变化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夏季风的强弱
(2)图中甲、乙两区域此灾害多发时间最可能是( )
A.甲一12、1、2月 B.甲—6、7、8月
C.乙一7、8月 D.乙一3、4月
(3)图中丙区域此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较高,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降水集中,多暴雨
C.喀斯特地貌区,下滲量大 D.气温高,蒸发量大
4.2021年1月6日,某天气系统过境,我国北方多地出现1966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气温。下图示意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剖面与当日最低气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日北方多地出现极端低温的原因可能有( )
①高压势力强
②锋面过境速度慢
③地面辐射冷却
④水汽凝华成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北京市当日气温较高,下列与其形成原因相似的地理现象是( )
A.怒江河谷两岸多灌丛 B.云贵高原成为夏季避暑胜地
C.天山北坡出现云杉林 D.长江流域盛夏出现极端高温
5.台风“梅花”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其中心位于(13.4°N,136.1°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m/s),中心最低气压为998hPa。读台风“梅花”移动路径及影响范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26日到29日,关于台风“梅花”移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直向东北 B.一直向西北
C.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D.先向西北,后向东北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会带来财产的损失 B.发源于中高纬度的海区
C.台风中心一定是低气压 D.强度一定是随时间减弱
6.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涝渍灾害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B.分布在地势较高处
C.河流两岸地区分布面积较大 D.与蒸发量大有关系
(2)下列不属于形成涝渍灾害区原因的是( )
A.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B.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C.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D.土地盐碱化严重,引发涝渍
7.2019年1月,“超级寒潮”席卷了美国东、西部。专家指出这与极涡(盘踞在极地的高空气旋型大型涡旋)的波动有关。下图为极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极涡( )
A.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B.决定了寒带的范围
C.中心气压为冷性低气压 D.为近地面带来大量水汽
(2)此次美国东、西部遭遇“超级寒潮”的原因有( )
A.美国地处中高纬度地区,为冷气团的发源地
B.美国地形东西部地势高,冷空气下沉集聚快
C.极涡极不稳定,冷空气向南移动扩散速度快
D.北美洲地形利于暖空气北上极地冷空气南下
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墒情,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下图为我国春季某时段农用天气预报图。
(1)说出甲、乙两地区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措施。
(2)说出丙地区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有利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2)C
解析:(1)根据甲气象灾害形成的四个成因可知,体现了春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故为春旱。乙受冬季风影响,且是沙尘暴的成因之一,故为寒潮。丙的成因之一为接近沙源地,故为沙尘暴。
(2)根据上题中的灾害种类,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华北平原。
2.答案:(1)A; (2)C
解析:(1)“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又是退海之地,洼地众多”,说明天津地势低洼。天津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且集中在夏季,低洼地易出现雨涝,影响居住安全,因此人们选择建造“高台”,最主要原因是洪水频发,A正确,B、C、D不是主要原因。故选A。
(2)城市是人类影响、改造自然最深刻的地区。近年来,天津注重河流整治。河道整治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湿地有巨大的渗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可以减少并滞后降水,削减并滞后洪峰,减少洪水径流,具有水库的功能,因此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
3.答案:(1)D; (2)C; (3)C
解析:(1)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强弱不同,用水的季节变化影响较小,A错误。两地均位于沿海地区,B错误。甲地纬度较高,受台风影响较小,C错误。甲乙两地为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的控制,由于东南季风的强弱不同,导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若东南季风较强,夏季风很快到达北方,则南方干旱北方洪涝;若东南季风较弱,夏季风徘徊在南方地区,则南方洪涝北方干旱,D正确。故选D。
(2)据图可知,该地区的自然灾害西南地区和东部地区较频繁,说明自然灾害最可能是干旱,甲地位于华北平原,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较大;春季多风,加快蒸发;作物需要灌溉,需水量较大,故甲区域旱灾多发时间最可能是春季3、4、5月份,A、B错误;乙区域位于南方地区,夏季(7、8月份)受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故C正确,D项错误。故选C。
(3)据图可知,丙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多石灰岩分布,经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区,多分布地下暗河,下渗量大,地表水缺乏,往往形成干旱,C项正确。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和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形成涝灾,而不是旱灾,A、B错误。气温高,蒸发量大不是该地旱灾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4.答案:(1)B; (2)A
解析:(1)①2021年1月6日,我国北方多地出现寒潮天气,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高压势力强,故①正确;
②高压势力强,移动速度快,故②错误;
③因极端低温使得地面辐射冷却,故③正确;
④水汽不够充足,难以形成降雪,故④错误;
故B①③正确,ACD错误。
(2)A.怒江河谷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两岸多灌丛,北京当日气温较高,原因是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与题意相符,故A正确。
B.根据题意,北京当日是北半球冬季,云贵高原成为避暑胜地是夏季,故B错误;
C.天山深居内陆,所在区域降水少,树木难以生长,但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可以到达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与题意不符,C错误;
D.长江流域盛夏出现极端高温属于北半球夏季,与题目季节不符,故D错误。
5.答案:(1)D; (2)C
解析:(1)读图可知,台风中心移动方向是先向西北,后向东北。
(2)台风是热带气旋,故台风中心一定是低气压。台风多生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登陆后其强度会逐渐减弱。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但不是所有的台风都会带来财产损失。
6.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涝渍灾害区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但第二级阶梯上也有分布。河流两岸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大面积的涝渍区。涝渍发生地区较湿润,蒸发量相对较小。
(2)涝渍灾害区的形成与土地盐碱化无关。
7.答案:(1)AC; (2)CD
解析:(1)本题考查气旋反气旋的相关知识。极涡属于气旋。
A项,极涡为气旋,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故A项正确;
C项,极涡虽然属于气旋,但气温极低,为冷性低气压。故C项正确;
B项,寒带范围由黄赤交角决定。故B项错误;
D项,极涡产生地区水汽资源少,难以为近地面带来大量降水。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C。
(2)本题考查气旋反气旋的相关知识。
C项,超级寒潮的形成与极涡的不稳定有关,冷空气被迫挤出,南移速度快。故C项正确;
D项,北美洲中部为平原地形,便于暖空气北上,冷空气南下。故D项正确;
A项,冷气团发源地位于极地。故A项错误;
B项,超级寒潮的形成源于赤道热、两极冷的平衡被打破,热空气进入北极,冷空气被迫挤出,与东西部海拔无关。故B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D。
8.答案:(1)甲:低温(或寒潮)。地膜(或秸秆等)覆盖;大棚育苗。 乙:干旱。引水灌溉;适当深播,播后适时覆膜保墒。
(2)危害:暴雨、大风。有利影响:增加墒情(或土壤湿度增加);缓解旱情。
解析:(1)根据背景材料对“墒情”的解释可知,墒情较差的乙地区是土壤水分含量低,面临旱灾;应对措施是引水灌溉,并采取减少水分蒸发的措施保墒。甲地区墒情优,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适合播种和作物生长,因此其面临的灾害不是旱灾;背景材料中说图示为“春季”,此时,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仍然比较强大,受其影响,春季低温或寒潮是甲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可从保温、育苗两个角度归纳。
(2)强对流天气往往带来大风、暴雨,此时正值春播,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受夏季风进退规律的影响,春季我国普遍雨季尚未来临,丙地区的春旱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