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0.老人与海节选课后集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0.老人与海节选课后集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6 22:1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老人与海
【基础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新经学研究____________。经学的主要典籍“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版本复杂,各版本间的文字千差万别,况且不少内容____________,生僻难懂,没有一种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当代整理本。《十三经注疏汇校》的完成为通行整理本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史学方面,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成为文史学者必备的基本文献。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随着以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使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文学方面,全面整理杜甫著作的《杜甫全集校注》和《杜甫集校注》或文献丰备、注释周详,或博采约取、____________,展现出了当代古籍整理的新貌。
典籍文献的全面整理出版,推动着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此外,地方文献整理突飞猛进,地方文化丛书广泛发掘地方历史、人物……____________,一个立体、多元、多层级的中华典籍文献体系雏形初露。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深厚的典籍文献积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日中天 佶屈聱牙 别具一格蔚为大观
B.方兴未艾 佶屈聱牙 自出机杼集腋成裘
C.方兴未艾 艰深晦涩 自出机杼蔚为大观
D.如日中天 艰深晦涩 别具一格集腋成裘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以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使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B.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随着以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C.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随着以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使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D.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随着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使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说起鲸类,很多人会想到体型最大的蓝鲸、聪明可爱的白鲸等,它们都生活在海洋中。其实,①__________________,比如白豚和长江江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但白豚和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前者更喜欢在长江中心航道活动,而后者更喜欢在靠近江边的地方活动。后者喜欢吃15厘米以下的小鱼,而前者喜欢吃稍大些的鱼。
白豚和长江江豚同属于鲸偶蹄目,它们的祖先都曾生活在陆地上,③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把身躯化成鱼形,完全适应水生生活。1600万~1160万年前,全球海平面升高,一些小型鲸类便趁机进入内陆水域生活。
相比于海洋,(     )。20世纪以来,长江流域航运、渔业激增,水利工程和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白豚的数量出现剧烈下降,长江江豚处境稍好,不过种群下降趋势也很明显。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河湖中有着更加频繁激烈的人类活动竞争
B.河湖中的竞争并不算激烈,尽管人类活动更频繁
C.河湖中的竞争虽不算激烈,但人类活动却更频繁
D.人类活动更加频繁,但河湖中的竞争并不算激烈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的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会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节选)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在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选自李师东《中国文学批评》)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中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基础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新经学研究____________。经学的主要典籍“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版本复杂,各版本间的文字千差万别,况且不少内容____________,生僻难懂,没有一种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当代整理本。《十三经注疏汇校》的完成为通行整理本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史学方面,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成为文史学者必备的基本文献。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随着以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使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文学方面,全面整理杜甫著作的《杜甫全集校注》和《杜甫集校注》或文献丰备、注释周详,或博采约取、____________,展现出了当代古籍整理的新貌。
典籍文献的全面整理出版,推动着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此外,地方文献整理突飞猛进,地方文化丛书广泛发掘地方历史、人物……____________,一个立体、多元、多层级的中华典籍文献体系雏形初露。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深厚的典籍文献积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牢固基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日中天 佶屈聱牙 别具一格蔚为大观
B.方兴未艾 佶屈聱牙 自出机杼集腋成裘
C.方兴未艾 艰深晦涩 自出机杼蔚为大观
D.如日中天 艰深晦涩 别具一格集腋成裘
【答案】B 【解析】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根据语境,“方兴未艾”更符合新经学研究的现状,排除A、D。艰深晦涩:形容(道理、文辞)深奥难懂,寓意不易理解的文章。佶屈聱牙:读起来不顺口。语境中是说有些版本文字不顺畅,选用“佶屈聱牙”,且“艰深晦涩”与后文重复,排除C。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自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语境不强调风格,强调选取的独特,选用“自出机杼”。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小,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语境强调集聚,选用“集腋成裘”。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以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使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B.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随着以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C.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随着以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使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D.除了传统史学研究外,随着清华简、马王堆、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出土文献整理出版,使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答案】A 【解析】画波浪线句存在语病:一是“随着……使……”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使”或“随着”,排除C、D;二是“以……代表的”成分残缺,应在“代表”前加上“为”,排除B。综合修改,A项最恰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思故家”和“爱旧邦”,属于人生情怀,意义紧密相连,两两相对;“睹”和“考”,“乔木”和“文献”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鲜明有力;用类比方式强调了文献典籍修订的重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说起鲸类,很多人会想到体型最大的蓝鲸、聪明可爱的白鲸等,它们都生活在海洋中。其实,①__________________,比如白豚和长江江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但白豚和长江江豚的生活习性有所不同。前者更喜欢在长江中心航道活动,而后者更喜欢在靠近江边的地方活动。后者喜欢吃15厘米以下的小鱼,而前者喜欢吃稍大些的鱼。
白豚和长江江豚同属于鲸偶蹄目,它们的祖先都曾生活在陆地上,③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把身躯化成鱼形,完全适应水生生活。1600万~1160万年前,全球海平面升高,一些小型鲸类便趁机进入内陆水域生活。
相比于海洋,(     )。20世纪以来,长江流域航运、渔业激增,水利工程和工业污染日趋严重,白豚的数量出现剧烈下降,长江江豚处境稍好,不过种群下降趋势也很明显。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河湖中有着更加频繁激烈的人类活动竞争
B.河湖中的竞争并不算激烈,尽管人类活动更频繁
C.河湖中的竞争虽不算激烈,但人类活动却更频繁
D.人类活动更加频繁,但河湖中的竞争并不算激烈
【答案】C 【解析】依据前文“相比于海洋”,推断衔接句原意是鲸类在海洋中的竞争要比河湖中激烈,而非人类活动竞争激烈,由此排除A。依据后文人类活动对白暨豚及长江江豚的影响,确定衔接句的落脚点在“人类活动”上,由此排除D。B项虽然落脚点在“人类活动”上,但语句强调的重心是“河湖中的竞争并不算激烈”,故排除。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内陆水域(淡水里)也有鲸类生活 ②虽然都生活在长江中 ③之后进入海洋(意思对即可)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遗余力的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会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节选)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在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看重的是在困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助和相互守望,更有应该尽到的为人的责任和担当。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选自李师东《中国文学批评》)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答案】B 【解析】A.“是因为他重视荣誉”分析错误,应该是他想“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C.“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分析错误,儿女们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接替父亲去治理那条脏街。D.“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分析错误,应是为了衬托周志刚的无私。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C.《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D.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答案】D 【解析】“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分析错误,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可知,小说并非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
8.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答案】①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么说可以回避重复询问的尴尬。②想以此希望子女理解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可以接替自己的“工作”。③唤起子女对改良周边环境工程的认同。
9.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中梁晓声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周志刚退休后在家周边对房屋道路修修补补,体现了小人物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②尽管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周志刚看重的仍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依,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③周志刚重视自身的荣誉,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大家都不理解,也要完成自己的“改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