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显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Лев Толстой
Лев Толстой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第08课 《复活(节选)》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主题探究
04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
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了解作者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写作背景
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创作动机
《复活》写作的起因是朋友柯尼一次来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盗而被判刑的妓女为妻,因为最初是这个贵族青年的诱惑,才使这个农家姑娘走上堕落的犯罪道路,成为妓女的。柯尼说的这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先建议柯尼将此事写成小说发表。当发现柯尼半年多后仍没有写作的想法,托尔斯泰又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转让给自己。于是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复活》内容介绍
请根据节选部分内容,进行大胆想象,猜一猜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曾是什么关系?
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
他们为何会相遇?
情节猜想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Лев Толстой
Воскресение
前情提要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情回顾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预习检查
2.积累成语
嫣然一笑:
夺眶而出:
衣衫褴褛:
步履轻盈:
衣冠楚楚:
截然不同:
饱经风霜:
鄙夷不屑: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Воскресение
《复活》主要人物
Воскресение
《复活》主要人物
聂赫留朵夫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忏悔的罪人
玛丝洛娃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人
高潮(44-58段)
结局(59-78段)
04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开端(1-21段)
01
发展(22-43段)
02
03
梳理故事情节
思考探究
分析情节和鉴赏语句
【思考1】分析情节
1.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问题探究
【思考1】分析情节
2.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问题探究
【思考2】鉴赏语句
3.如何理解“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59段)
明确 : 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感叹。面前的玛丝洛娃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儿----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卖弄风骚、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是自己纯洁可爱的灵魂。
问题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
心理描写
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
明确 有三次变化。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
问题探究
合作交流:
1.“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隔栏初见——从“您”到“你”。
1,“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是‘你’,但随即决定‘您’”。
①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
②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
2,聂赫留朵夫用“并不比平时高”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着“我想见见您……我……”。(当面承认自己的罪恶需要很大的勇气,他在犹豫,在退缩)
3,“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
(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换回了“你”,足见聂赫留朵夫当时内心的诚恳、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
长凳交谈——从“你”到“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
“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
点拨: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聂赫留朵夫感到一阵惶惑,不知该怎么办。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径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讨要卢布——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结束告别——从“你”到“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
(之前,他来找玛丝洛娃请求饶恕,产生同她结婚的念头,其实是为了补救自己的过错,是想牺牲自我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他的一切怜悯、帮助,出发点还是自私的。但此时,他觉得“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
关于人物之聂赫留朵夫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
第一阶段 纯洁善良、追求理想。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自私自利。进入军队,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合作交流:
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注重描写她的笑容和眼神,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1、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笑”用笔最多的,请找出来。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2、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明确: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明确: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明确:“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明确: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明确: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点拨: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
1、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2、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3、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4、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5、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关于人物之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抛弃、被侮辱、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经历伤害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走向堕落的她唯利是图,善于献媚讨好,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玛丝尘女
第三部分
技巧点拨
【思考3】鉴赏手法及效果
(一)细节描写
2.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明确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问题探究
【思考3】鉴赏手法及效果
(二)神态描写
2.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明确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问题探究
【思考3】鉴赏手法及效果
(二)神态描写
3.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明确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
问题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问题探究
小说标题“复活”的含义
(1)“复活”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曾是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他开始审视自己,开始直面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终于开始苏醒。这是他人性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鼓起勇气,向玛丝洛娃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小说标题“复活”的含义
(2)复活”也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愤怒。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由于她灵魂深处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亿,才宽恕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并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她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小说标题“复活”的含义。
(3)“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的人性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04
主题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是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玛丝洛娃,有人说是托尔斯泰……请你结合文本,背景、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讨论:
Maslova looked round, and with head thrown back and expanded chest, came up to the net with that expression of readiness which he well knew, pushed in between two prisoners, and gazed at Nekhludoff with a surprised and questioning look. But, concluding from his clothing he was a rich man, she smiled.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Лев Толстой
Лев Толстой
“复活”
有何深意?
思考讨论: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典型意义: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体现了托尔斯泰思想转变后的精神追求。复活代表“精神的人”战胜“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完善。
观点一:
复活 主要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观点二:
玛丝洛娃肉体与精神、人性与尊严的复活: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抛弃、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休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里尚存的善良与仁爱,
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小说主旨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