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上:康梁维新思想兴起
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梁启超《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
一、戊戌维新变法
1、背景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 (千元) 占总资本
额(%)
甲午中日战争前 商办 53 4707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
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概括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原因:①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维新思想的特点:
托古改制
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所蕴涵的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
A.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
D.儒家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解析】由“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可知该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
C
2.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
A.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民主
C.争取国家独立 D.实现个人自由
【解析】严复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小己自由”即民主权利,不是迫切必行的,由于异族入侵,所以“国群自由”即国家的民族的利益是最迫切需要维护的,主张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民主权利的内容,是“小己自由”,故排除。
C
2、经过
拉开序幕: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各省举人“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展“维新变法”。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谢幕
1898.9.21
囚禁光绪帝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
戊戌六君子
废止变法措施
3.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维新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维新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故选C项。其他选项均不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讲的。
C
4.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戊戌维新运动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C
5.《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维新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戊戌维新运动最后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故A、B两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宣传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C
类别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光绪帝
康有为 梁启超
2、结合其内容,你认为这场变法能否挽救民族危亡?
1、从变法的内容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除旧布新并举、改革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改革范围广、力度比较大,存在过急倾向。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承担不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 谭嗣同
3、结果
戊戌政变(1898、9、21)
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败局或许早已定
“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
“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聩,不肖乃尔?”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人少势微
势力强大
败局或许早已定
维新派
顽固派
缺少政治经验
缺乏理论指导
没有社会基础
地主阶级后盾
长期把握政权
封建思想深厚
若从历史来看,康有为能成就这一番大事业也属偶然。康的团体,即康党(注:维新派),是一个很小的团体,支持者也不多,力量应当说是很小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当然是由于慈禧太后的政变,但我(注:茅海建)仍然能够感到,根据康有为派的政治力量,按照康有为的政改方案,若慈禧太后未在八月初六发动政变,他们似乎也不可能走得很远……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
主观原因:①维新派缺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②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康有为后来说,废八股的上谕发布后,“八股士骤失业,恨我甚,直隶士人欲行刺。”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若从历史来看,康有为能成就这一番大事业也属偶然。康的团体,即康党(注:维新派),是一个很小的团体,支持者也不多,力量应当说是很小的。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局限性:
忽视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资产阶级自身存在着的局限;
变法措施操之过急,树敌太多;
……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材料二:1898年,黄河决口,淹没了山东几百个村庄……他们坚决认为,这是洋人传布异端邪教触犯神灵的结果。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洋教活动猖獗,引发一系列冲突。
材料三: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898年
1899年
毓贤
袁世凯
暧昧宽容
严厉强硬
1900年
1900年8月
2、兴起
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京津
清政府的策略:
先抚后剿
招抚
铲除
6.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
C.义和团 D.八国联军
【解析】据材料“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可知,该事件指义和团运动,因此这里所说的“匪徒”是义和团,故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C
3、口号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扶清灭洋
如何认识“扶清灭洋”?
进步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
局限性:存在盲目排外行为;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7.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解析】从“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可知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故选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义和团运动排斥外洋事物,未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A项;题中强调扶持中国,不能说明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排除C项;题干中指的仅是天津地区,不能代表全国民众,排除D项。
B
8.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
C.革命目标不清晰 D.具有空想性
【解析】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反对西洋化、反对近代化,未顺应历史潮流,即指导思想不科学,因而必然失败,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因此其革命任务是明确的,革命目标也是清晰的,A、C两项排除;义和团运动是典型的反帝爱国运动,不具有空想性,D项排除。
B
材料一: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材料二: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5、评价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慈禧出逃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慈禧仓皇出逃。1900年9月7日上谕:“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 ——金家瑞,林淑惠 《有关义和团上谕》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反帝爱国倾向
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9.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的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反割台斗争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
【解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于鸦片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B项错误;左宗棠于1875年至1878年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故C项错误;由材料“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故D项正确。
D
三、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材料: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材料: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2.经过
(1)1900.06.10 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2)1900.06中旬 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3)1900.06.21 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07.14 天津陷落。
(5)1900.08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三、八国联军侵华
10.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C.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解析】从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可知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因此,答案为B项。
B
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内地各省
李鸿章
东南互保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削弱了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地方的自保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他们在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3、东南互保
1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虽然清政府颁布了向各国宣战的懿旨,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总督的行为明显与清政府的意图相违背,这说明他们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危机,故选B项。
B
四、危机加深之庚子国难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1901年2月14日)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订立,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画面中那个身带血迹、瘦弱并颤抖着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的中国人。他正被众多不平等条约扎得像个木乃伊。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一样,逐步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
12.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即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汇流,集中指向了清朝统治,故①④正确;《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从未出现过被一国完全独霸的局面,故②③与题干不符。
D
【归纳总结】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1840—1842)
结果:签订《北京条约》、《天京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
(1894—1895)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94—1895)
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救亡图存
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列强侵华史实)
【列强侵华的方式】
1.政治:控制中国主权——代理人“以华治华”
2.经济:商品输出 掠夺原料——资本输出
3.文化:传教、游历内地等
4.军事:驻扎军队,控制京畿附近
5.空间:沿海沿江——内陆
城市——乡村
【中国面对侵略的反映】
1.早期开眼开世界“师夷制夷”
2.太平天国运动
3.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4.维新思想——戊戌变法
5.义和团运动
13.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下列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C
14.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结合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分析,变革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才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故选C项。
C
影响
原因
原因
过程
课堂总结
戊戌维新运动
1.政治:列强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深重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序幕:康梁联合举人齐上书,请求变法开维新序幕
1.开始:1898年6月11日 “明定国是”书
2.高潮:“百日维新”
3.结果:失败
1.进步性:借孔子和儒家权威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减小变法的阻力。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影响: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中国在教育、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近代化。
2.局限性:侧面反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下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妥协性。立足于体用、道器之争;未跳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藩篱
1.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乡村,外国教会猖狂膨胀。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进步性:强烈的反帝爱国主义倾向,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2.局限性:盲目排外,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科学理论的指导;
1.1900年,攻进北京;2.东南互保协议;3.1900《议和大纲》
1.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完成,需要市场和原料
2.镇压义和团起义 使中国为殖民地
影响:
1.地位及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经济: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国家贫困和经济衰败。
4.政治:中国存在“国中之国”,驻扎军队等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完整;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列强在华代理人)。推动清政府改革,加速资产阶级革命到来。
5.思想:推动中国知识界和社会各阶层在思想领域反思救亡图存之路。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影响
义和团运动
过程
1.时间:1900年前后(1898—1901)2.范围:中国北方3.结果:中外联合镇压下失败
结果
原因
影响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救亡之路 救亡活动 目标 结果 影响
实业救国 发展工商业 国家富强 到辛亥革命前后成为流行思潮
改良救国 戊戌维新 君主立宪 戊戌政变失败 思想启蒙
排外救国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中外联合镇压失败 彰显民族
精神
中华
民族
“中国数年以前,仁人志土之所奔走所呼号,则日改革而已。比年外患日益剧,内腐日益甚,民智程度亦渐增进,浸润于达哲之理想,逼迫于世界之大势,于是咸知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其所谓变革云者,即英语 Revolution之义也。"
—— 梁启超《释革》
同盟会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革命成为历史趋势
救亡之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