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9分)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大学》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丘仲尼,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思想的创始人。
二、理解性默写(16分)
1.朋友从其他地方来看望你,此时你可以引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对朋友到来的喜悦。
2.《论语》中强调复习的是非常重要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论述了学与思两者的辩证关系的是“ , ”。
4.做人、求学都应该谦虚,就好像《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 ”。
5.如果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曲解误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
6.孔子在《论语》中讲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
7.向别人好的地方学习,从别人不好的地方来审视自己,修正缺点;根据意思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8.在《论语》中,强调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磨练,都有着重大意义的句子是:“ , ”。
三、选择题(20分)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论语》是儒家派的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一共有20篇,被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C.四书包括了《论语》《大学》、《中庸》、《诗经》。
D.孔子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下列选项中生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三省(xǐng)
B.笃(dǔ)志 逾(yú) 罔(m ng )
C.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D.堪(kān) 肱(gōng) 传(chuán)不习乎
3.下列选项中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时习之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学而不思则罔
4.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B.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C.饭疏食饮水 饭疏:名词,饭和蔬菜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5.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乐:不亦乐乎 快乐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快乐
C.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D.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6.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B.“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用了比喻,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
D.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亚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7.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A.选段中的“人不堪其忧”意思是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
B.孔子称赞“回”很“贤德”是因为他只喜欢过清贫的生活。
选段中的“箪”“瓢”是指盛饭的竹筐和盛水的水瓢。
D.选段中的“回”是指孔子的弟子颜回。
8.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冷水
B.传不习乎 传:知识传授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9. 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20 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下列对《论语》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B.“三省吾身”强调随时都应该反省自己。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循序渐进,进德修业,只要学习,五十五岁开始也不晚。
D.“温故知新”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四、写出通假字并解释(4分)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3.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六、阅读(16分)
(一)《论语》十二章(节选)(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有些同学学过一遍的知识会了就觉得自己不用再温习浪费时间了,由此我们可以用哪一句话来进行劝导(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辍耕之垄上
B.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C.学而时习之 送孟浩然之广陵
D.于我如浮云 皆朝于齐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2分)
.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分)
4.《〈论语〉十二章》教育意义重大,非常有启发性,请从中选一句,写出其意并讲讲对你的启示。(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6分)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儒家
2.《大学》、《中庸》、《孟子》
3.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二.默写
1.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选择
1.B 【解释】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2.B 【解释】罔(w ng )
3.A 【解释】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C 【解释】.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5.B【解释】.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6.D【解释】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7.B【解释】孔子称赞“回”很“贤德”是因为他贫穷也不改其乐。
8.B.【解释】传不习乎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9.D【答案】。ABC 项“之”是代词,D 项“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10.C.【解释】“是十五岁岁开始也不晚。”
四、通假字
1.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 "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翻译
1.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
3.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六、阅读
(一)答
(二)答案 案:
1.A 2B 3.(1)别人因为不理解我而误解我,我也不会生气。
(2)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4.略(言之有理即可)
(1)君子尚德(或“尚力者不能得天下”)。
(2)孔子对南宫适理解了尚德者得天下的道理感到欣慰而由衷赞赏。孟子举例说明以德服人的重要性。
解析 (1)解答此题首先要突破语言理解关,注意对重要句子及关键词的理解。第一则选段中,从南宫适进行对比所作出的结论中可以看出武力最终并没有用。孔子对南宫适的评价“君子”“尚德”所包含的意思就是对南宫适的肯定、赞扬,也是其“仁爱”思想的体现。第二则选段中,将“以力假仁者”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与“以德行仁者”进行对比,也鲜明地表达了其对“武力”的否定。
(2)两则选段,孔子是通过赞许南宫适的方式间接地体现了自己的观点,而孟子是直接进行对比论述。在表现的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