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
历 史 参 考 答 案
一、1.A 2 D 3 B 4 C 5 A 6 A 7 B 8 B 9 B 1 0 B 11 C 12 C 13 B 14 C 15 A 16 C 17 A 18 B 19 D 20A 21 D 22 B 23D 24A
25B
?二.
?26.(1)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
(2)同意。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向别人学习应取其所长,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境界,对别人的缺点,应吸取教训,不致重蹈别人覆辙。(言之成理即可)
(3)“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仁不让于师”
27. (1)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子,有通风防潮的特点。
? (2)半坡人居住的房子,它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28. (1)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2)由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
(3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成都平原因此长期受益,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29.(1)略(言之成理即可)
(2)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变法强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等。
商鞅变法的意义: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
历 史 测 试 卷
(全卷两个大题,含29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分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目前我国境内己知最早的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
A.食物 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 D.劳动
3.北京人生活在距今( )
A.距今约170万年 B.距今70万-20万年
C.距今1.8万年 D.距今6000年
4.下列有关人类使用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人用火来驱赶野兽 B.原始人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人工取火 D.火的使用,促进了原始人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典型代表是( )
A.半坡部落 B.大汶口原始居民 C.河姆渡部落 D.山顶洞人
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中国是最早种植( )的国家
A.小麦 B.大豆 C.粟 D.玉米
8.约公元前1300年,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
A.商汤 B.盘庚 C.商纣 D.夏桀
9.西周的建立者是(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10.关于西周的分封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周王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归诸侯所有 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
C.诸侯因为政绩突出而得到周天子的分封 D.诸侯与周天子相互对峙
11.以下关于夏商西周国家,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军队 ②刑法 ③兴办教育 ④礼仪教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秦穆公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13.问鼎中原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楚国 C.晋国 D.秦国
14.战国时期,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争不断 B.分封制度的瓦解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5.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铁器在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B.牛耕的广泛推行
C.水利设施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
16.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指的是( )
A.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篡
17.《论语》记录的是( )的言行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18.主张“无为而治”的学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19.对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兴盛
B.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受到冲击
C.在各国竟相改革的风潮中,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受到了具有远见的国君的重用
D.官学很兴盛,培养了大批人才
20.人类是由猿类动物进化来的,但人和动物有着根本区别,这就是
A.会不会制造工具 B.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C.会不会打制石器 D.会不会人工取火
21.中国有5000年文明历史,众多朝代。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 B. 夏西周东周商 C.夏商西周东周 D.商夏西周东周
22.下列不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 B.夏 C.晋 D.燕
23.成语“卧薪尝胆”讲的历史人物是: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越王勾践
24.提出“仁”的思想的是:
A.孔子 B.墨子 C. 庄子 D.韩非
25.城濮之战中战胜国是:
A.齐 B.晋 C.楚 D.秦
二.非选择题
26.右图中人物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分)
(1)这个人是谁?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4分)
(2)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4分)
(3)你还知道他的其它的教育观点吗?请列举两点。(4分)
27.看图,回答问题. (8分)
A B
(1).图A是什么人居住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4分)
(2).图B是什么人居住的房子?它适应什么气候特点? (4分)
28.看都江堰示意图,回答问题. (12分)
(1).都江堰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什么性质的工程? (4分)
(2).它有哪几部分组成? (3分)
(3).它的建成有什么意义? (5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8分)
甘龙和杜挚反对商鞅变法的主张,他们的意见如下:
甘龙:聪明的人是不会通过变法法令来治理国家的,采取旧法治理,官吏熟悉百姓也安定啊!
杜挚:不是非常有利,就不能变法,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能变法。用古人的法令,是没有错误的。(原文见《史记·商君列传》)
(1).请为商鞅想一想,怎样才能驳倒上述观点,说服秦孝公变法。(6分)
?
(2).简述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及影响。(12分)?
?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
历 史 答 题 卷
(全卷两个大题,含29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 号
一
二
总分
得 分
注意: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 (本大题含1~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得分
评卷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26~29小题,共50分)
26. (4+4+4=12分)
(1)
(2)
(3)
27. (4+4=8分)
(1)
(2)
28. (4+3+5=12分)
(1)
(2)
(3)
29. (6+12=18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