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15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15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7 07:46:37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本课时间轴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
公元589年
秦汉
隋唐
隋唐大一统
五代十国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
概念突破:民族交融
材料 民族交融,指的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逐渐消失,相互融合。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推动民族交融的形式有:
(1)民族迁移,杂居相处。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一、三国与两晋
材料一 胡人内地杂居,其事远始于两汉。晋初,辽东、西为鲜卑,句注之外、河东之间为匈奴,北地、上郡、陇西诸郡胡、鲜卑、氐、羌诸种,皆以“保塞”名杂居……八王之乱后,接着便是胡人南下。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或因被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乌丸、氐、羌和鲜卑等。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少数内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思考点
一、三国与两晋
二、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1.士族政治
材料一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摘自《晋书·姚兴载记》
材料二 两晋之际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暂时局面,就被皇权和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形式。此后执政的庾氏、桓氏、谢氏,背景虽各不相同,但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延续多年,始终没有大的变动。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根据材料,归纳出东晋士族政治的特点。
思考点
二、东晋与南朝
2.江南经济开发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思考点
二、东晋与南朝
2.江南经济开发
(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依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
思考点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的混战局面
材料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严重的分裂状态。从刘渊称王到北魏统一北方,约130年间,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汉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地区建立了大小20余个政权,其中较大的有16个,泛称“五胡十六国”。这时,中原政权割据,混战连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史称“五胡乱华”。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这一时期的混乱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相比有何不同?
思考点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的崛起与孝文帝改革
材料 对于拓跋贵州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闽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北魏出现统治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点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的崛起与孝文帝改革
材料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你认为材料反映出孝文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孝文帝身上的这些特质,对其改革有何影响?
思考点
三、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的崛起与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
材料二 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北魏废除了宗主督抚制,改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为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材料四 北朝族际通婚十分普遍,其中以鲜卑和汉族联姻占绝大多数,婚姻关系使两民族紧密联结在一起。广泛的交往、共同的生活方式又巩固了民族联系,“胡汉不同”“夷夏有别”的观念在两民族间已渐渐淡化。
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多角度分析改革的影响。
思考点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分裂与最后隋朝的统一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分裂与最后隋朝的统一
581年
589年隋灭陈
576年周灭齐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220

221

222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统一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时间范围约700年,基本按照通史体系,除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外,还涵盖了隋朝和唐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这一时期大体上是分裂动荡的阶段,但乱世和分裂的时代也并非停滞不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则因大量的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生产技术而获得长足发展,为唐宋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相处,逐步融为一体,文化领域成就辉煌。这一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文化发展,为后世的隋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习时就需要注意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这两个阶段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是本单元的难点所在。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制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隋唐大一统的王朝。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其方方面面的伟大成就,堪称新的高峰。但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唐朝由盛转衰,后来出现藩镇割据,破坏了统一的政治局面,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与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政权的更迭,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通过具体了解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北魏教文帝改革,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4.通过分析归纳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与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与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开发和民族交融。
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特点与途径。
教法学法
讲解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PPT课件、学生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07年,号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在为刘备分析局势时说:北方的曹操实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汉皇帝,“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机发展。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东汉灭亡之后,中国的历史将走向何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是否得到验证?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概念突破:民族交融
教师活动:展示两段关于民族交融的材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圈画有效历史信息。
材料 民族交融,指的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逐渐消失,相互融合。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推动民族交融的形式有:
(1)民族迁移,杂居相处。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学生活动:在阅读材料、圈画关键词的基础上,得出民族交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两个民族从交往、交流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民族交融的含义,突破重点概念,为之后的讲解做好铺垫。)
一、三国与西晋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和《三国鼎立形势图》对三国时期的历史经过进行简单的介绍。注意说明三国时期到西晋的历史发展走向,即从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到西晋的再次统一和最后的分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三国与西晋这一部分的历史脉络,突出时空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图片和《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并提供如下材料
材料一 胡人内地杂居,其事远始于两汉。晋初,辽东、西为鲜卑,句注之外、河东之间为匈奴,北地、上郡、陇西诸郡胡、鲜卑、氐、羌诸种,皆以“保塞”名杂居……八王之乱后,接着便是胡人南下。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或因被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乌丸、氐、羌和鲜卑等。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探究问题: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的主要原因有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能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为之后讲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做铺垫。)
二、东晋与南朝
教师活动:简单介绍一下从西晋到东晋的政权更迭过程,以及之后南朝政权的更迭情况,即由东晋到宋、齐、梁、陈。在此基础上,围绕政治上的士族专权和南方经济开发这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突破。
1.士族政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第一、二段,对“士族阶层”进行名词解释。
学生活动:用教材内容回答问题。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教师活动:展示两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出东晋士族政治的特点。
材料一 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摘自《晋书·姚兴载记》
材料二 两晋之际形成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暂时局面,就被皇权和士族共同接受,成为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形式。此后执政的庾氏、桓氏、谢氏,背景虽各不相同,但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延续多年,始终没有大的变动。
——摘编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学生活动:形成了君主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的局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士族政治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江南经济的开发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中关于东晋与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活动: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南方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融合。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的混战局面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材料。
材料 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严重的分裂状态。从刘渊称王到北魏统一北方,约130年间,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汉族统治者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地区建立了大小20余个政权,其中较大的有16个,泛称“五胡十六国”。这时,中原政权割据,混战连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史称“五胡乱华”。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思考:这一时期的混乱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这一时期的混战主要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争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十六国与北朝”这一目的第一段,思考混战和民族交融的关系。
学生活动:通过民族间的混战,各少数民族采用了汉族的制度,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设计意图:意在通过展示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十六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战争是推动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途径。)
2.北魏的崛起与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北方和统治危机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北魏疆域图》,讲解北魏崛起的经过。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族拓跋部,是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支。汉魏以来,鲜卑拓跋部逐渐南迁,过关游牧生活。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分裂混战的政治局面。但北魏统一北方后,却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危机。
展示材料:
材料 对于拓跋贵州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闽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教师活动:北魏出现统治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提取、使用材料信息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教师活动: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展示材料:
材料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教师活动:你认为材料反映出孝文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孝文帝身上的这些特质,对其改革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孝文帝是一个热爱汉文化的皇帝。有利于其推行改革。
(设计意图: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杰出人物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多角度分析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
材料二 在推行均田制的同时,北魏废除了宗主督抚制,改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为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材料四 北朝族际通婚十分普遍,其中以鲜卑和汉族联姻占绝大多数,婚姻关系使两民族紧密联结在一起。广泛的交往、共同的生活方式又巩固了民族联系,“胡汉不同”“夷夏有别”的观念在两民族间已渐渐淡化。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在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改革的影响。如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最后得出总体结论,即孝文帝改革大大加快了民族交融的历程。
3.北魏的分裂与最后隋朝的统一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地图。
教师讲述: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亡。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帮助学生梳理北魏分裂后到隋朝重新统一的政权更迭脉络。)
【课堂小结】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期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