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第一册同步课时训练
【基础练习】
1.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矿物质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矿物质克数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显示,全球表层海水的温度( )
A.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升高 B.由南北纬30°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增
C.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D.由南北纬40°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增
(2)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C.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2.盐场的形成需要有利的地形和天气条件,布袋盐场是我国著名的盐场。下图为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区冬夏季海水表层盐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夏季海洋表层盐度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 )
A.河流径流多 B.降水量小 C.气温高、蒸发量大 D.寒流影响
(2)布袋盐场每年3~5月产盐量大,其主要原因是该时段( )
A.日照强,气温高 B.风力小,蒸发量大 C.河流稀释,盐度低 D.降水多
【能力提升】
3.大洋传送带是全球性温度、盐度的海洋循环系统。下图为大西洋表层与深层海水流动示意图,图中表层的低温、高盐度海水在北大西洋海域北部下沉至深海处向南流动,构成了该洋的循环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表述错误的是( )
A.①表层洋流流向受陆地轮廓的影响 B.②表层洋流流向主要受西风带作用
C.③处受极地东风的作用,海水下沉 D.④处因密度差异,底层海水向南流
(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大西洋大洋传送带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温下降,大洋传送带增强 B.海面升高,大洋传送带增强
C.盐度变大,大洋传送带减弱 D.密度变小,大洋传送带减弱
4.努克市是格陵兰岛的首府,该城市冬季寒冷漫长,冰川广布,但其沿海水域不会冰封。下图为努克市地理位置及周边海域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努克市沿海水域不会冰冻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寒流起到减湿的作用 B.当地太阳辐射量较大
C.沿岸洋流起到增温的作用 D.人类活动产生热量多
(2)若从冰岛航行至努克市( )
A.南下过程中逆洋流航行 B.总体顺洋流航行,能够节约燃料
C.先逆流航行后顺流航行 D.北上过程中可能遇见漂浮的冰块
5.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图示为我国沿海局部海域波浪能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图示海区南、北部海域波浪能密度等值线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岸线走向 B.洋流 C.海水深度 D.风速
(2)目前波浪能开发规模还比较小,主要原因是( )
①市场需求不足
②开发成本高
③破坏生态环境
④稳定性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潮差是指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读2021年9月月相图(左图),阴影部分代表月相,右图为钱塘江潮位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2021年9月,形成大潮的日期有( )
①7日
②14日
③21日
④28日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若仅考虑潮差因素,最适合建潮汐发电站的是( )
A.乍浦 B.澉浦 C.盐官 D.七堡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四个海域跨越热带和温带,有众多的河口、港湾、岛礁和广阔的浅海大陆架。中国近海海温比开阔大洋的变暖速率更快,近海年平均海表温度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16℃(上升速率超过95%的置信度检验),高于全球平均海表温度的每10年0.11℃的升温速率。下图示意某时段中国近海及其附近海域年平均海表升温幅度分布。
(1)指出我国近海升温幅度的特征。
(2)分析渤海海表温度比同纬度开阔大洋变暖更快的原因。
(3)说明我国近海海表温度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2)A
解析:(1)读图可知,全球表层海水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读图可知,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海水密度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降低。故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2.答案:(1)C;(2)A
解析:(1)河流注入量多,海水稀释程度大,海水的盐度应该会较低,A错误。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B错误。该区域夏季气温高,海水的水温高,蒸发量大,海水盐度较高,C正确。寒流影响会导致蒸发较弱,海水的盐度一般较低,D错误。故选C。
(2)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5月降水较少,日照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所以产盐量大,A正确。风力小、盐度低、降水多不利于晒盐,B、C、D错误。故选A。
3.答案:(1)C;(2)D
解析:(1)①表层洋流是南赤道暖流,在赤道以南,受东南信风吹拂自东向西流,遇到南美洲大陆阻挡后被迫折向,沿南美洲东部海岸向西北流动,因此①表层洋流流向受陆地轮廓的影响,A正确;②表层洋流位于北大西洋中纬度地区,在中纬西风吹拂下向东北运动,因此B正确;由材料知,表层的低温、高盐度海水在北大西洋海域北部(即③处)下沉至深海处向南流动。由此推断此处海水产生下沉是因为此处表层海水呈现为低温、高盐状态,导致海水密度变大而下沉的,并不是极地东风的作用,因此C错误;④处洋流为底层海水,由材料知,表层的低温、高盐度海水,在北大西洋海域北部(即③处),因海水密度变大下沉至深海处,形成高密度水团,与低纬底层海水形成较大的密度差,导致海水向南流动,形成底层洋流④,D正确。综上所述,故选C。
(2)因为全球变暖,会直接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冰川融水和降水的大量增加(因蒸发增强),并使得北大西洋海水暖化,这就削弱了北大西洋与赤道海水之间的温度和盐度差别,进而使得"大洋传送带"衰减,甚至可能停滞。具体来说,全球变暖会使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水温升高(而不是水温下降),削弱北大西洋与赤道海水之间的温差,使大洋传送带减弱,因此A错误;全球变暖使北大西洋中高纬海面升高,与低纬水位差变小,使北大西洋暖流向北的势力减弱,再加上全球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表层海水盐度变小,密度变小,表层海水下沉减弱,使大洋传送带减弱,B、C错误,D正确。故选D。
4.(1)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努克市沿海水域中盛行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为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作用,使努克市沿海水域不会冰冻,A错误,C正确;当地纬度高,位于极圈附近,太阳辐射量较小,B错误;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对沿海水域的温度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从冰岛航行至努克市,总体顺洋流航行,能够节约燃料,A、C错误,B正确;北上过程中的洋流向北流,沿海水域不冰封,并且位于岛屿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水域,北极脱落的冰块不会飘到努克市,因此不会週到漂浮的冰块,D错误。故选B。
5.答案:(1)C;(2)D
解析:(1)由图中等值线分布可知,南部的波浪能密度较北部密集,南部波浪能密度大于北部,其原因受海域水深的影响;从等深线数值及分布分析,北部沿海海域数值小,分布稀疏,表明北部海域大陆架宽、浅,海底摩擦作用较大,波浪能密度较小;南部海域水深,摩擦作用小,波浪能密度较大,C正确。而海岸线走向、洋流、风速南北差异不大,A、B、D错误。故选C。
(2)波浪能主要是由风把能量传递给海洋而产生的,它实质上是吸收了风能而形成的,风能属于不稳定的能源,因此波浪能稳定性差,开发技术难度大,成本高,不适宜大规模开发,②④正确,D正确。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①错误,A、B错误。波浪能属于清洁能源,对生态环境影响小,③错误,C错误。故选D。
6.答案:(1)C;(2)B
解析:(1)潮汐的形成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有关,由于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不断的变化,所产生的引潮力也在变化之中,在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当时太阳、地球和月球呈一条直线,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叠加,从而潮水水位更高,产生“大潮”,而每个月的农历初七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与地球和月球的连线相互垂直,引潮力相互抵消,从而潮水水位偏低,产生“小潮”;农历初一对应的月相为新月,对应图1中的7日前后,农历十五对应的月相为满月,对应图1中的21日前后,故这两天前后易形成大潮,故C①③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2)潮差越大,带来的能量越多,结合图例读图可知,澈浦的年平均潮差最大,为5.19-0.62=4.57,故该市最适合建设潮汐发电站,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7.答案:(1)近海海表升温幅度自南海、东海、黄海向渤海逐渐变大,且渤海近海海表升温幅度最大。
(2)渤海靠近陆地,受沿海城市和工业的影响,海表气温上升快;渤海海域封闭,海水交换作用弱,散热慢;渤海海域晴天多,且海水较浅,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3)造成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引发极端天气;赤潮灾害发生频率升高;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海水表面温度线数值由南向北是增加的,且在渤海地区,温度线更加密集,由此可推断出其特征为分布不平衡;越靠近渤海温度越高;渤海地区温度差异较大。
(2)海水温度主要受纬度、陆地、洋流、海风等因素影响,本题可从渤海的海湾地形和靠近陆地来分析,即靠近陆地,夏季受陆地影响大,升温大;海湾地形,受外界海水影响小;三面陆地阻挡,风力较小,热量不易散失。
(3)海水温度主要与海洋生物、海水运动相联系,其升高会不利于海洋生物生存,海水运动不稳定,从上述角度分析,即部分海洋生物死亡,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近海养殖环境受到破坏,近海养殖业减产;海洋灾害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