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课题总览
《咸阳城东楼》/许浑
《无题》/李商隐
《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咸阳城东楼
许浑
咸阳城东楼树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丹阳(今属江苏)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偶对整密、诗律纯熟。
咸阳城东楼树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阐明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秦代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水中小洲。
丛生的杂草。
这里指作者自己。
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万里忧愁,蒹葭杨柳,就像江中的小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将至,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鸣啾啾。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不要问秦、汉灭亡的往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诗人通过对登楼所观之景的描写,营造出了萧条苍凉的氛围,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
此诗首联扣题,写景抒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云起日沉,雨来风满,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鸟叫蝉鸣,世事的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无题
李商隐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著有《李义山诗集》。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风。
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丝,与“思”字双关,含相思之意。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用作动词,照镜子。
青年女子浓黑轻柔的秀发,代指青春年华。
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所。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春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燃烧殆尽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滴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起对镜梳妆,唯恐青春容颜逐渐消失,夜晚吟诗,会感到月光清冷。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距此没有多远,希望有青鸟殷勤地替我去探望(你)。
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了两个爱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又彼此思念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赞颂。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的爱情诗。首联写出两个恋人的难分难舍之情。
颔联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
颈联分别描述两人因无法相见而惆怅,倍感清冷的情状。
尾联诗人运用了“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自己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
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行香子
秦观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代表作品有《鹊桥仙》《淮海居士长短句》等。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池塘。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bēi
chánɡ
yánɡ
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飞扬,飘扬。
yánɡ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全词写景状物,沿着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节奏轻快而意趣自出。
结构方面,上下片完全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在艺术创新上,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指年轻的时候。
不懂。
qiǎnɡ
竭力,极力。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尝够,深深懂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此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痛苦之情。
词人以“愁”为线索,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反复、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不知“愁”滋味与现在尝尽“愁”滋味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字,感情真挚而又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语浅意深,别具一番耐人寻味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