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文帝的遗诏“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这体现汉文帝的主张是
A.与自然和谐相处 B.让百姓减少支出 C.减少财政浪费 D.与民休养生息
2.《通典·选举》中记载:“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以定其迁。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该时期是
A.魏晋时期 B.西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太平天国时期
3.《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永徽律》首篇《名例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尊华鄙夷的思想 B.天朝上国的心态
C.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农耕文明因包容而发达
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而清人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这说明封建思想文化
A.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B.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
C.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D.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5.伯里克利在《论雅典之所以伟大》的演讲中“我们不认为言论会妨碍行动,而认为在未经辩论并充分作好准备之前,不应贸然行动。这是雅典人与众不同的优点,行动时我们勇气百倍,行动前却要就各项措施的利弊展开辩论。”雅典能进行辩论的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6.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一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对“私法”解读正确的有
①保证了每个人都能享有私有财产被保护的权利
②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③能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7.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8.独立后,大陆会议制订了一个<邦联条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制订一部新宪法,他说:“权利似乎留给了这个国家的人民,让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榜样去决定这一问题,即不同社团的人们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思考和选择建立好的政体?”这说明他主张
A.扩大人民主权 B.建立拥有强大权威的全国性政府
C.以英国为榜样来建立政体 D.增强政府的理性和智慧
9.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无产阶级专政
10.有一位思想家曾这样评价中华民族:“这个民族一次次被征服,总是听天由命,听任盗匪的宰割……他们话说得多但不说明问题……很会装腔作势而缺乏理想。因此这个国家长期以来被一群盗匪统治着。”这位思想家的思想体现了
A.人文主义精神 B.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C.理性主义精神 D.唯心主义历史观
11.有学者认为这场革命:“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的高峰与总结,它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正确性,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一次尝试,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次城市起义。”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1905年俄国革命
C.巴黎公社 D.俄国十月革命
12.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13.列宁要求无产阶级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为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A.将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 B.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14.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辛亥革命——剪发辫,改称呼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D.新文化运动——中共诞生
15.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16.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17.1906年外务部提出用人原则:“嗣后需用人员,应先就兼习各国语言、文字,曾出洋或在各省办理洋务者,择优调取至卒业学生,亦宜先尽曾经留学欧美各国及日本者,而专在本国学堂肄业者次之。”因此说明晚清
A.外交制度在转型中试图逐渐与世界接轨
B.“天朝上国”的观念已经彻底剔除
C.学习欧美重用留学人才
D.主动而积极的融人世界近代化
18.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19.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
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B.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C.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D.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0.1933年2月,实业家方液仙(镇海方家第五代传人)联合二百多家厂家,在上海南京路大陆商场开设了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右图为1949年1月1日该公司发行的壹仟万元股票一枚。以下有关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垄断国货市场
B.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联合经营自强
C.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D.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入
21.有西方报纸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经过这次会议,也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此会议应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
C.第26届联大会议 D.布雷顿森林会议
22.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
23.下面是两幅不同时期的欧洲政治形势图,其共同之处在于
图一 图二
A.体现欧洲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 B.反映了当时的欧洲政治格局
C.反映了欧盟成为重要的区域集团 D.说明了欧洲安全遭到美苏的威胁
24.2013年9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第十三次元首峰会上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应完善执法安全合作体系,建立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的综合中心,合力打击三股势力”。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先后举行10余次规模不等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演习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是具有结盟性质的军事政治组织 B.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有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D.体现了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2分,共52分。)
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广告媒介,广告传播的影响力更大,进而成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招牌的位置多出现在门面或门前,多以悬挂、镶嵌、砌筑的方式来设置。招牌作为广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具体来说,一是书写店铺的名号、字号,如点心铺书写“老宝泰”、“晋阳豫”等;二是传达商家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特色,如招牌上书写“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三是反映行业性和服务范围的词句,如“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等。招牌作为古代广告信息传播媒介,从其悬挂的位置来看,又分为不同的横额、竖招牌、挂板及店外冲天招牌等。
——大家论坛《论中国古代的广告传播媒介》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有人赋诗赞颂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新事物——有线电报:“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贵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
无线电报在中国运用于新闻传递始于1918年,当时法国人在上海法租界顾家宅设无线电台,这使中国人可以和欧洲人一起及时得知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新战况。当时,路透社所使用的海底电缆常有阻断,消息传递有时不够及时。不过法国人却没有用这台无线电台与路透社进行商业竞争,只是将一些电讯免费送往上海各大报刊登。
——《通讯技术进步与中国近代报业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招牌广告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成果在中国得以推广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信息传播技术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8分)
26.(12分)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变迁过程和文明交融碰撞等多种信息。下列图示反映了哪些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图一:唐代钟楼撞钟与报时 图二:1884年上海最早的标准时间对时钟
27.(22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德国的幼儿园在F.W.A.福禄贝尔推动下有很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以普鲁士地区为例,1867—1881年间新建的学校达6000多所。而职业教育与实科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马立志《成功的教育》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教育处于世界领先的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这些改革措施有何意义?(10分)
(3)材料三反映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C
D
A
C
C
B
A
C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B
B
A
A
B
C
B
A
B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2分,共52分。)
25.(18分)
(1)特点:和商业活动紧密相连;位置醒目;取名高雅;内容丰富;诚信经商;形式多样。(任取四点)(4分)
(2)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③政府(清政府或民国政府均可)政策的作用;
④近代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思潮(4分)
(3)影响:①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扩大共享范围。
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办事效率,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③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④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⑤利用通讯技术犯罪,不良信息等。(任取四点即可)(8分)
26.(12分)
(1)信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分)
说明:钟楼建筑的庄重、规范,在时间,建筑风格上反映了农耕文明社会生产面貌,对商业活动的严格时间限制。对时钟的精确统一,反映了工业文明社会的机械生产成果。(4分)
(2)信息:标准将逐步趋向统一;近代中国逐步融入世界。(2分)
说明:随着近代铁路交通工具的出现,生产技术的提高,资本主义征服世界能力的增强,近代西方文明影响中国, 标准时间从无到有,从西方到东方,从局部到世界,信息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4分)
(3)信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说明:标准时间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交流合作的加强。(4分)
(上面信息答2点即可。另:如果考生从计时方式的历史变化、变化的历史原因、变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做答,言之有理也可以给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27.(22分)
(1)背景:①德国结束封建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③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推动。(6分)
(2)改革特点: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4分)
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等。(6分)
(3)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结合)。(2分)
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同时,物质基础与精神价值观之间谋求平衡。(言之有理即可)(4分)
38.(25分)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儿则有关台港澳方面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53年,葡萄牙商船驶入澳门海域。后来葡萄牙人贿赂当地明朝官员,窃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八月,荷兰将领韦麻郎率军舰两艘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此后,荷兰通过各种方式占领台湾岛。
材料二: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材料三: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对外推行什么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遭受西方侵略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一步步被侵占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联。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探索的发展趋势。(13分)
(3)椒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促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主要原因。(6分)
39.(27分)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是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刻,一位2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党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共建立关系。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泽东摆上案头。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
——据《环球人物》2013年9月17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渡过难关?(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40年代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的原因。为什么1949年以前费正清主张美国政府与中共建立关系?(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49年后费正清腹背受敌的主要原因。基辛格所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什么历史?(10分)
(4)从费正清个人的经历来看,你认为一位学者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