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归有光
项脊轩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林纾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解题
项脊轩——
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志——
志,古代一种文体,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明显区别。“记”用以记事写物,“志”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本文看似写物,实则写人。
本文是《项脊轩志》删节了一小段以后剩下的部分,而且最后一段是后记,是作者在妻子去世后补叙的,第一次写是19岁,第二次,最后一次写已经31岁了!
朗诵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
分享“喜”
归有光之喜,喜在:______
?
修缮项脊轩
修茸后—
修茸前—
多可喜
小
老
破
暗
亮
美
静
思考:既然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 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 “万籁有声”乃是以声衬静笔法,因各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意境。
◇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万籁有声”两句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感受“悲”
归有光之悲,悲在______
诸父异爨
慈母早逝
祖母厚望
夫妻相隔
?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悲
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由内向转为外露
由沉稳渐趋强烈
突显人物情感变化的语句
补记:怀念亡妻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室坏不修。
悲
乐
余久卧病。
悲
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借庭树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达到“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效果
睹物思人
作用:
以轩贯穿,完整严谨。
志
修葺一新
景色幽美
自得其乐
诸父分家
母亲离世
祖母去世
四次遭火
妻子亡故
可 喜
可 悲
优美淡雅
真挚动人
小结
项脊轩
对比反衬,悲叹基调。
(详)
(略)
“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末清初·黄宗羲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赏析艺术
——扣扉问食
母亲
——慈爱
祖母
——至轩过余
——怜爱
期望
亡妻
——凭几学书
归宁妹语
——恩爱
怀念往昔思念亲人
事 细 情 深
王锡爵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小屋环境
修葺小屋
伯父分家
四次遭火
妻至轩中
暗示家道的衰败
反映学业上的勤奋
抒发思念亲人的深情
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抒发对亡妻的思念
-- 借 景 言 事 抒 情 , 托 物 寓 情
2、善于利用白描,细节描写。
赏析艺术
例: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赏析艺术
例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1、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含蓄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总结
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对于它的深切感情,也写出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并且,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作者以守丹穴的巴蜀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狭窄、简陋的轩室。但是刘禹锡对于陋室的环境只是间接地写到“痕”“草色”,并没有加以直接的具体描写。他的那个陋室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变化;归有光则细致地描绘了轩室原来的面貌:窄小、背阴、漏雨… …而且重点描绘了经过修葺后这个小小的轩室的清幽、静谥的环境:满架图书,杂植花木,月照半墙,鸟不畏人,树影婆娑。他爱的是经过修葺后的这个闲适的所在。
两篇文章的主旨也不同。刘禹锡所写的陋室,名为陋室,其实不陋,因为有德者居之。他在这里调琴、阅经,与鸿儒相往来,摆脱筵席应酬,免除公务纷扰,能尽享避世隐居之乐。文章表达了一种清高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归有光的文章更富有日常生活气息。作者是通过对轩室前后变化的描写,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家世衰微的伤感,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流露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愧疚和慨叹。
由于“铭”和“志”两种文体不同,使得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质也不同。《陋室铭》是韵文形式,体格短小,作者写得音韵和谐,句式骈散相间,对仗工整新颖,语言自然清丽。而《项脊轩志》是志传体散文,由项脊轩的演进引出家世、人事的变化,布局精巧,错落有致。写景抒情,叙事记人,文笔质朴、细密,多用白描,正如方苞所评:“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