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思考:
(1)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年,面临什么样的背景?
一、宋初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
(1)北宋的建立,结束聊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吸取唐末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3)迫切需要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阅读P52页第一段及《雪夜访普图》,假如你是你是宰相赵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
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阅读材料并思考,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沫水记闻》
派文官出任知州,变节度使为虚衔。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地方财政绝大部分上缴中央。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部队需要定期换防。
设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从不同角度对地方进行监控。
自平湖南,诸州皆置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多与长吏忿争,常曰“我监州也,朝廷使我来监汝”。长吏举动必为所制”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领域 2、措施 特点
削弱地方 政治
经济
军事
分化事权 中央
地方 四监司 监控地方 通判知州 互相制约
崇文抑武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
节度使变为虚衔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行政:参知政事分行政权
财政:三司使分财政
军政:枢密院(使)分军政
枢密院调兵不统兵
三衙(禁军管理机构)统兵不调兵
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抬高地位(文人和士人)
1、削弱地方 加强中央
3、崇文抑武
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①原则一:收权(强化中央集权)
②原则二:分权(分化事权,使互相牵制)
县
知县
府、州、军、监
知州
通判
路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台谏(监察)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提举常平司
提点刑狱司
转运使司
安抚使司
地方
中央
.
纵向集权
横向分权
收其财
兵权
三分相权
二分兵权(与三衙)
收其权
收其兵
精锐部队
财权
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守内虚外、弱臣强君
宋初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崇文抑武
▲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分析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的区别
同: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异:唐朝通过相互牵制来分割相权
宋通过新设机构分割相权
唐朝 :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中央集权制的成熟)
宋朝:
行政效率低下
冗官冗费
影响
重点探讨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有何异同之处?
同: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异:(1)分散相权的方式:唐,决策流程分权。宋,行政、财政、军事三大权力领域分权。
(2)产生的影响:
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决策科学性,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二府三司制:权力分割过细,机构众多,导致官员人数增加,形成冗官局面。行政效率低下;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结合P53页史料阅读及以下三则材料材料,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1:一官未缺,十人竞逐,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材料2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3
三冗: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
材料四 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叶适《水心集》
材料五 北宋中央机构的职能往往重叠交叉,如有枢密院和三衙,兵部就显得多余。有三司,户部就显得多余,尚书省的六部及子司与各寺(太常、卫尉、太仆、大理)的职能也多有重叠。北宋官僚政治的弊端:机构臃肿庞大、职责权限不清、推诿扯皮严重、办理效率低下。 ——张祥浩《王安石评传》
积极:
1、巩固国家统一安定。
2、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3、相互制衡,加强了皇权
1、导致“三冗”
2、积贫(财政日益恶化)积弱(军队战斗力低,边防压力大)
3、行政效率低下
弊端:
积弱
行政效率低下
一、宋代的政治——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史料: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旧弊虽除,新弊又生
防弊之政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弊
作用
利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社会安定
加强君权
造成地方贫弱
官员冗余、效率低下
矫枉过正
一、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材料1:赵匡胤当初统一中原之后面对北方的辽国,他认为与北方打一仗所要消耗的钱粮很巨大,而如果以“送礼”的方式换得双方之间的和平,那送出去的“礼物”只是国家财富的九牛一毛。赵匡胤的这一见解实际上是以“买卖”和“价值”来看待战争,赵匡胤是行伍出身,对战争的消耗和残酷性很了解,他摆脱了文人治国的一贯做法,不是从民族尊严或国格立场来看待战争,而是用钱来买和平。
——吴晓波
材料2: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3: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探究:结合史料回答P54页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观点:有一点道理,
道理:(1)辽、西夏军事较强,北宋军事积弱,用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困境,虽经济上有损失,却一定程度上避免战争巨大消耗。
(2)有利于彼此经济文化交流、百姓生产生活稳定和多民族国家发展。
观点:屈辱不可取
(1)大大加重人民负担和政府财政危机。
(2)增强敌人力量,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的威胁。
(3)北宋放松了军事准备,导致武备废弛,为北宋灭亡埋下祸根。
总结:北宋的统治危机
1、军队战斗力弱,边防压力巨大(积弱)
2、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积贫)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范仲淹
宋仁宗年间
庆历新政
宋神宗年间
王安石变法
三、危而后变——两宋的衰败苟安
1.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强兵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将兵法 在各路设“将”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科,改革进士科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整顿太学、为才用人 唯才是举
王安石变法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踪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阅读材料并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得君之初,与人主若朋友,一言不合已志,必面折之,反覆诘难,使人主伏弱乃已。及元丰之初,人主之德已成,又大臣尊仰将顺之不暇。天容毅然正君臣之分,非与熙宁初比也。
——刘安世《元城语录》
用人不当
指导思想偏重于开辟财源,某些措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宋神宗变法后期出现动摇
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知府韩维言之,帝问安石,安石曰:"此固未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纷然惊异;况于二十万户百姓,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
——《宋史·王安石传》
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王安石个人性格问题
性质: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封建生产关系自身的局部调整)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1127年,靖康之变
宋金之战,岳飞抗金
1141年,绍兴议和
宋金对峙,南宋偏安
四、陆游的悲愤——积弊难返
大宋王朝,终其一朝,都在防弊、革弊、除弊,
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历史的进程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鉴于今日,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勇气与定力
魄力与能力
辛苦付出与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