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1.谁沉谁浮
一物沉于水,
一物水中浮,
二物捆(kǔn)一体,
是沉还是浮?
朗 读
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
图中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预测并作出记录)
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松开,不触底就算浮;
逐一实验,擦干水迹;
做好记录。
实验注意事项
将上述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用箭头表示沉浮。向下表示沉,向上表示浮)。
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交 流
分析实验结果,将物体按沉浮情况分类。
分 析
预测有可能出错,例如苹果,预测它下沉,但却浮起来了。
小 结
讨 论
说一说,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多,漂浮能力越……
它们的材料、形状、体积等都不相同……
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
实验材料:
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
讨 论
用手往水里按,试试自己的感觉……
别用手按,用这些完全一样的回形针……
分组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方案。
案例示范
第4小组“比较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实验方案
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sù)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需要的器材: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cáo),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niè)子。
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
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
实验的步骤:
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案例示范
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在活动手册上。
开展实验,将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 结
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中,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共10张PPT)
2.改变沉浮
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那么我们怎样让浮的物体下沉、沉的物体上浮?
浮在水面的瓶子,怎么让它沉下去?
往小瓶里加重物……
加多少重物合适呢?
让它沉下去
画一画
怎样改变空瓶子的结构使它下沉。
展 示
改 进
实 验
拓 展
沉浮自如的潜艇(tǐng)
当潜艇主压载水舱注满水时,潜艇从水面潜入水下。当用压缩空气把主压载水舱内的水排出时,潜艇从水下浮出水面。
沉在水底的橡皮泥球,怎么让它浮上来?
把橡皮泥展开,做成空心盒子……
做成小船?
让它浮上来
画一画
怎样改变橡皮泥球的结构使它上浮。
展 示
改 进
实 验
小 结
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钢铁船
独木舟
水泥船
用所学的沉浮的知识谈谈这三种船。
拓 展
水密隔舱,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我国唐代,宋代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从18世纪开始,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借鉴,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进入其他舱区。使得船的整体仍然保持有相当大的浮力,不致沉没。(共14张PPT)
3.制作航道浮标
你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máo)定在指定水域(yù),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
想一想,它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
设计制作航道浮标
航道浮标的外部特征是怎样的?
小 结
航道浮标上部窄小而高且采用框架式塔型结构,中部宽大、密封,底部细长、密封,中部往下还有铁链。浮标投放以后,中部也有约一大半浸没在水中。
推测航道浮标内部结构及所有结构对应的功能。
说一说: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
小 结
从外部特征来看,应该是上轻下重、重心低。金属制作,要漂浮,必须是中空。投放以后,主要是上部露出水面,说明上部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指示,中部及以下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漂浮及稳定。
补 充
内河助航浮标
设计制作航道浮标
可供选择的制作材料: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
选择所需材料
讨论设计方案
画出结构设计图
画出流程设计图
交流设计方案
初步制作
里面要装点重物才不会倒!
我选空矿泉水瓶,因为……
用线绑住它,再……
讨论设计方案
案例展示
还可以改进吗?
拓 展
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
《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
改进和完善作品
展示制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