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诲女(huǐ) 是知也(zhì) 更也(ɡēnɡ)
B.弘道(hónɡ) 薄责(báo) 莒父(Jǔ)
C.无欲速(wú) 无(ní) 无(yuè)
D.后彫(diāo) 逝者(shì) 不舍昼夜(shè)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由,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过也必文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
B.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正。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扩大、光大。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C.子之武城 D.如日月之食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子莞尔而笑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
(《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曰:去兵 兵:士兵。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 去:离开。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立:富足。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杀鸡为黍而食之 B.舍生而取义者也
C.必不得已而去 D.夫子莞尔而笑
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是不是百姓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选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本来。
B.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11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必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度,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三、表达交流
14将下面的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15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诲女(huǐ) 是知也(zhì) 更也(ɡēnɡ)
B.弘道(hónɡ) 薄责(báo) 莒父(Jǔ)
C.无欲速(wú) 无(ní) 无(yuè)
D.后彫(diāo) 逝者(shì) 不舍昼夜(shè)
解析A项,“诲”应读“huì”;B项,“薄”应读“bó”;D项,“舍”应读“shě”。
答案C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由,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过也必文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答案C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
B.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正。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扩大、光大。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解析D项,舍:止息。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C.子之武城 D.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B项与例句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他;C项,动词,往;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子莞尔而笑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C项,“然后”在句中指“这样以后”。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
(《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曰:去兵 兵:士兵。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 去:离开。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立:富足。
解析A项,兵:武器装备。C项,去:去掉。D项,立:立足。
答案B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杀鸡为黍而食之 B.舍生而取义者也
C.必不得已而去 D.夫子莞尔而笑
解析B项与例句同,均为连词,表并列。A、C两项,均为连词,表承接,不译。D项,连词,表修饰,不译。
答案B
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是不是百姓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选文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解析C项,原文中无此意。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参考答案(1)做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2)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个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本来。
B.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
D.岂足多哉 多:称赞。
解析B项,巧:擅长。
答案B
11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必佚”。
解析鲁定公先是不满颜回的预测,后预测变为现实后,颜回分析原因,鲁定公认为说得好,颜回由“御”马讲到“为政”治理国家,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所以鲁定公“悦”。B、C、D三项都不是鲁定公由“不悦”到“悦”的原因,B、C两项是鲁定公认为“善”的原因,D项只是交代情况。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度,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A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转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汇报,证实颜回判断的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改变了对颜回的看法。C项,“他同造父一样”错,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D项,“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错,没有分析“心理原因”。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参考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越过席位站起来,催车速去把颜回召回来。
(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呢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
三、表达交流
14将下面的句子的序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解析根据横线前的语境“孔孟……”,可确定先排④;④①两句都含有“既有”“则有”,从句式上来看应当排列在一起,有整饬之感;②句后有“也”字,放在①后较合适;⑤③两句按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更为贴切。
答案④①②⑤③
15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答案示例集中国文化于一身,读世界经典之儒学,学儒学大师之言行。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