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7 20:5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遥遥春秋,是个璀璨的时代。那里星光熠熠,诞生了老子、孔子等圣人,他们为后世所铭记。那时有一位圣人,他为人低调,声名不显,但他体谅民生疾苦,主张“兼爱”“非攻”。
他就是——“科圣”墨子。
《兼爱》
墨子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的逻辑,掌握本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等说理方法。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墨子
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常被誉为“科圣”,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子思想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其书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
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墨子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同时是一位与孔、孟、老、庄齐名的思想家。
墨子还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
墨子还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
墨子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学定义和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墨子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名家评价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毛泽东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张知寒
《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把)
(作为)
(判断句)
(所+介词“自”,名词性结构
产生的地方)
(于是、才)
(治理)
(比)
(医治)
(一样)
(于是)
(不)
(于是)
疏通文意
弗:否定判断词,不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考察)
(当,通“尝”,尝试)
(宾语前置)
(孝敬)
(使动,使……亏损)
(名词作动词,获利)
以……为:把……作为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形作动,慈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家)
(使动,使……受益)
(自己)
贼:名词作动词,伤害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巳矣。
(卿大夫的封地)
(使动,使……受益)
(纷乱之事)
大夫:古今异义。
古义:古代职官等级名。
今义:医生。
攻:攻伐
具:齐备、齐全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像)
(仍然)
恶:wū,相当于“何”“怎么”
(怎么施行)
(通“无”,没有)
(通“又”)
何自:宾语前置,“自何”
视:对待
谁贼:宾语前置,“贼谁”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通“又”)
(怎么)
(鼓励)
(互相)
(判断句)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分析每段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文本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所自起。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第四段: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比喻论证治病治天下;举例论证层层深入设问假设、对比论证铺排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思路小结
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提出问题——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起不自爱
解决问题——兼相爱
墨子的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内容有何异同?
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探究“兼爱”
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相同之处】:
1、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
【不同之处】:
1、具体内涵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阶级的基础上的
(双亲——民众——万物)(推己及人——差序格局)
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
2、爱的倾向性不同
儒家“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心,不言回报
墨子“兼爱”思想是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孟子曾批评道:“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你如何理解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评价?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时代特征
(2)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3)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4)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5)中国人注重前者、热衷于义,淡漠后者、耻于言利。
(6)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拓展延伸
本文的写作特色:“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意质而语显。
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
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艺术特色
现实意义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现实意义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段落 中心句 主要内容(论说了什么,怎么论说的) 结构思路




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多方面论述乱“起不相爱”。
若此(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比喻论证
总结
梳理文本 理清思路
假设论证、正反论证
得出结论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2500多年前,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直到今天,他的“兼爱”思想仍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蕾莎曾说:“爱不能单独存在,它的本身并无意义。爱必须付诸行动,行动才能使爱发挥功能。”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兼爱人生,携手共行!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