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1张PPT)
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穷(达到极点)则变(改革),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中国历史上部分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西周
春秋
战国
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1912年
1978年
秦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北宋的改革
戊戌变法
张居正改革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
1840年
1949年
古代
近代
现代
民国的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1、背景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
开垦荒地 土地私有
兼并战争
各国变法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决定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1、背景
2、目的
(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BC356)最为彻底。
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
带鼻环牛尊
3、表现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商鞅变法
燕昭王改革
邹忌改革
申不害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商鞅变法
1、内容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材料一: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食货志》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 商君列传》
废除井田,开阡陌
强化中央集权;促进农业经济
统一度量衡
经济整体发展;有利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耕织
稳定财政收入;提升生产积极性
商鞅变法——经济改革(物质基础)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提高战斗力)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在战斗中士兵若怕死退缩,要受黥刑或劓刑。
材料三: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
奖励军功
增加军队勇气;打击贵族优势
严肃军纪
提升军队战斗力
什伍组织
保证军队数目稳定
行县制
强化中央集权;促进农业经济
连坐法
加强人民管理;有效行使权力
重刑罚
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效果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告发奸人能获得与在战场上杀敌一样的奖赏,隐匿者将受到与降敌一样的处罚。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如不告发,那么九家一起治罪。商鞅主张轻罪重罚,偷盗牛马者都要被判处死刑,甚至对于“弃灰于道者”也要被处以刑罚。 ——赵毅等《中国古代史》
商鞅变法——政治改革(加强集权)
焚诗书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强分家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材料一: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商君书·靳令》
材料二: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
——《韩非子·和氏篇》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文化习俗改革(思想控制、移风易俗)
(1)积极性:
①打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 qíng yì )其傅。期年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二)商鞅变法
2、评价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全家被杀。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课堂探究】商鞅变法成功了吗?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①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
②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
③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④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⑤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471年冯太后临朝听政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
不能,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没有触及土地私有制;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20亩…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卖者坐(处罚)如律。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课堂探究】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VS
对比两则材料,思考三长制实行的意义?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原因 措施 内容 影响
吏治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
均田制
三长制
吏 治
租调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抑制兼并;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三长,直属于州郡。
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增加政府的收入。
(1)迁都洛阳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探究: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通婚
汉语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材料三:(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促进了民族交融
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经济
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隋唐的统一
强盛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孝文帝的第一位皇太子元恂,出生于历经改革时期的背景下,在冯太后权倾朝野的十五年里,对元恂十分的溺爱。元恂自幼因冯太后的溺爱,养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厌烦学习与教习的性格。再加上孝文帝监管时期,对元恂极为严格要求,但开导不足,这一反差让元恂一度产生了逆反心理。孝文帝对他已经略感失望,父子关系有些隔阂。
元恂长得壮硕无比,厌书籍,因常年居于平城,所以很不习惯洛阳地区湿热无比的天气,经常想着能够回平城。有次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在金庸城内,与侍从密谋,亲手杀死了侍从官高道悦。后被尚书快马加鞭传信报给前在嵩山的孝文帝,孝文帝闻后十分震怒,但又对此皇太子感到惋惜和痛心。下令封锁消息,嵩山之行之后,回京召来元恂,痛斥元恂的罪行,甚至还与王宗贵族亲手惩罚元恂,杖责一百。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受奸人李彪给孝文帝告发,元恂仍有谋反之心,被刺赐死河阳,平常入葬。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
(1)进步性: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引起军人暴动,最终导致其走向灭亡。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北宋中期改革
1、北宋变法的背景
兵
军事:_____
行政:_____
财政:_____
收精兵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削实权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制钱谷
设置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将州郡财富大部分财富转运到京师,由中央掌控。
权
钱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国家统一: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恩科又称特奏,是区别于参加科举的“正取生”,是不按分数而按年龄来录取的绿色通道。只要够年头和科考次数,落第考生都有望进入官员队伍。宋神宗元丰年间,有一位73岁名叫詹文的老落榜生,参加殿试时一道题都不会做而交了白卷,他在试卷上写了句“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就交卷了。正当他心灰意冷地枯坐旅店时,却传来了好消息,他竟获得“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的待遇。他被特选授官后,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自嘲诗《登科后解嘲》:
读尽诗书五六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家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材料五: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社会危机:“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示意图
北宋前期王小波、李顺起义
边疆危机: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北宋中期改革
1、北宋变法的背景
①社会危机:“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社会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②边疆危机:西夏、辽威胁宋,战争连年;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
范仲淹(989-105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 (989—1052)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的共识。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机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庆历新政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北宋中期改革
2、改革序幕——庆历新政
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北宋中期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宋神宗即位以前,就曾读过王安石给仁宗皇帝上的万言书,非常欣赏。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到中央,恳切询问变法谋略。王安石向他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坚定了神宗变法决心。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二十岁的宋神宗赵顼即位后,血气方刚,雄心勃勃的向宋太祖学习,“意在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可是百年的太平,既定的国策让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支持他。只有王安石的激进、大胆改革思想合他意。
愁眉不展的宋神宗
“拗相公”王安石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北宋中期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目的
目的:富国强兵
富国
强兵
目的 措施 内容(部分)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免役法/助役法)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均输法 地方上供物资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进行物资贩运买卖
市易法 在东京等大城市设“市易务”收购滞销商品待机出售,并依据市场情况评定物价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北宋中期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2)内容
保障生产;缓和了阶级矛盾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收入、保障农时
增加收入
节省政府支出
“徙贵就贱”:不是固定不变地向各地征敛实物赋税,而主要是在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
“用近易远”: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
打击大商人;稳定物价
目的 措施 内容
强兵 保甲法 村民十家(后改为五家)为一保,家有两丁以上,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进行军训,平时巡逻维持治安,保内互相监督。主要目的:逐步恢复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保马法 河北等五路及开封府界诸县保甲养马,户一匹,物力高而自愿者二匹,给以官马,或官给钱自买。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保户马病死,由养马户单独赔偿;社户马病死,由养马户与其他九户共偿其半。
裁兵法 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将兵法 废除更戍法,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称为"置将",以提高军队素质。
加强统治秩序;节省了军队训练费用。
马匹的质量数量提高;节省政府养马费用。
减少军队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3.取士之法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 太学
惟才 用人
注重实际能力
培养专门人才
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取消明经诸科。
重新编纂教科书;设置专门学校(律学、医学、武学)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
王安石为首的新党
司马光为首的旧党
pk
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仅10岁,太皇太后高氏主政,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
(3)评价
富国
强兵?
达到“富国”目标,朝廷收入增加,但“强兵”效果不明显
元丰五年(1082年),西夏军攻破永乐城,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徐禧、李舜举、高永能死于乱军之中。
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如青苗法等
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余 波
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仅10岁,太皇太后高氏主政,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改年号为绍圣,取绍述神宗事业之意。变法派东山再起。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卒,宋徽宗嗣位。向太后主政,保守派复起。
两年后,向太后卒,徽宗亲政,改元崇宁,取崇法熙宁之意,变法派再起,进入蔡京当政时期,国事日非。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北宋中期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3)评价
①性质:地主阶级为了自救,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②达到“富国”目标,朝廷收入增加,但“强兵”效果不明显
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如青苗法、免役法等
④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出现了新党和旧党,形成激烈的党争。
史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史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根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史料二是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的?
(1)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2)从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贡献的角度进行评价。
【课堂探究】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五)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张居正
万历怠政
梁启超: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蒋介石:王安石以后最大的政治家,就是明朝的张居正。
黄仁宇:世间已无张居正。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五)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1、背景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隆庆帝想吃果馅饼。御膳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内监报账,吃果馅饼花销五十金。隆庆帝即位前,久居民间,故知道民情,便惊呼道:“有五钱银子,足以在东华门那里买一大盒子了。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春夏折钞,秋季折胡椒苏木——《岭南遗书》
洪武中,亲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隆庆初,隶属籍者四万五千 。
——《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请在此输入标题
(1)明中叶后,皇帝昏庸,吏治腐败,府库空虚(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五)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1、背景
倭
寇
骚
扰
葡占
澳门
明中期以后,北方蒙古经常寇边劫掠,嘉靖帝在位45年就被掠夺达30多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史称“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京城也多次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狂,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后逐渐占领澳门。
鞑靼劫掠
(2)边疆危机:边防废驰,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侵占澳门)
1、背景
(五)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明世宗实录》记载,到了嘉靖三十四年,东南沿海守军上千人,居然打不过六七个日本浪人。
项 目 措 施 作 用
政 治 (整顿吏治)
军 事 (边防新政)
经 济 (赋税改革)
2、内容
(五)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考成法
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内修防备
起用边将(戚继光)积极操练兵马
大力增修、加固长城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来往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②蒙汉间在思想、文化和习俗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清丈田地
一条鞭法
①国家税收增加;
②农民负担减轻,对国家依附关系有所放松;
③稳定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关系。
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当逮捕法办,朝廷大臣议论感到为难。张居正便提拔任用他的儿子,又派人飞快前往逮捕沐朝弼,他不敢动弹。押到朝廷后,请求宽免死罪,便把他押到南京监禁。
隆庆五年(1571年),在张居正主持下,双方达成朝贡互市协议。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俺答汗征服青海后,皈依藏传佛教的格鲁派,修建了仰华寺,尊崇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同时,索南嘉措尊奉俺答汗“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
一条鞭法(赋役合一,计亩征银)
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3、影响
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张居正改革有哪些作用?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五)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请在此输入标题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改革措施中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被废止。
思考:为何苦心经营十年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
4、结局——失败原因
(五)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
思考:为何苦心经营十年的改革却一朝颠覆,毫无招架之力?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四天后
“务在强公室,杜私门”
“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
“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明史》
原因:
豪强地主反对;
君主专制制度(根本),与皇权形成矛盾;
万历七年的时候,万历皇帝曾向户部索取十万金,拨给光禄寺,用来改善他的伙食。但是张居正坚决不同意,据理力争,给万历皇帝讲国家很贫穷,必须要艰苦奋斗道理。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得听张居正的。还有,万历皇帝要修慈庆宫、慈宁宫、武英殿。张居正也严厉禁止。甚至对宫中烛火的使用,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不但取消节庆燃放灯火,而且把万历皇帝晚上的课程,改到白天来上,以此减少烛火的开始。如果有什么宴请,能不办的都不办,能节约的都节约。
万历皇帝从小就聪慧异常,不仅如此,他还写得一手好字。万历二年三月,这位小皇帝就写下了“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之法”十二字,并将其悬于文华殿的正中。其字迹足有一尺见方,字体刚劲有力,连张居正看罢之后都连连夸赞。
有了首辅如此高度赞扬,万历皇帝对练字就更加勤奋了,他不断的向张居正显摆自己的书法,可是至此以后,张居正再也没有赞扬过他,直到有一次,张居正终于开口了。他劝谏小皇帝,切勿把精力都放在写字之上,而是多读些有用的书,以便于将来治国安邦。张居正对小皇帝说道:“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皆能文章擅绘画,然皆无救于亡乱。由此可见,君德之大,不在技艺之间也。”。
总结:中古古代的改革类型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思考: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有何共性?
改革 背景 措施
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
建立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北宋时期的改革 统治危机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财政、军事等方面
张居正改革 统治危机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①目的:改革是对国家制度的变革、修补或完善。
改革 成效 结局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 成效显著,但商鞅被车裂而死
孝文帝改革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利于民族交融, 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 成效显著,但遭到鲜卑贵族反对
王安石变法 初期有成效,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遭遇阻力而失败,王安石被罢职
张居正改革 短暂缓解统治危机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多数被废
②影响: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③过程: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
思考: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有何共性?
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D
2.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
C.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D.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D
3.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A
4.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由此可推知,这些措施旨在( )
A.节省耗费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B.解决当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
C.把重农抑商上升为基本国策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B
5.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回答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 )
A.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
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
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
D
6.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后纳银也可入监。万历三年(1575年),张居正认为“方今急务,惟在正人心、明学求”,奏请明神宗取消景泰以来的做法,并考核现有生员,学业期满文理不通的发充胥吏或罢黜为民。张居正的这一举措( )
A.解决了明代选官制度的积弊
B.放松了政府对士人的人身控制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抱负
D
思考: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
人民解放
人民共同富裕
民族独立
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 戊戌变法
1、背景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占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民族危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在国内的广泛传播。
民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一定发展;
中外纪闻
国闻报
强学会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
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
保国会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这些努力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发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 戊戌变法
2、维新思潮发展
姓名
著作 《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变法通议》 译《天演论》 《仁学》
主 张 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共同 主张
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103天里,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光绪帝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 戊戌变法
3、百日维新过程
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变法内容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 戊戌变法
4、百日维新结局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康梁出逃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改革措施基本废止(京师大学堂保留)。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囚禁光绪的瀛台
戊戌六君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 戊戌变法
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 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守旧势力强大
材料二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缺乏社会基础
材料四 6月23日,光绪下旨,“立废八股,改试策论”要求下科即改,甚至连给考生的准备时间都没有。这对历经十年寒窗苦读的士人来说,实在太过苛刻。当时直隶士绅出于怨恨而扬言对康有为行刺。
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材料五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思窃深忧之。—— 康广仁《与易一书》
皇帝没有实权
材料五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
传统思想限制
缺乏策略,急于求成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旧时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天足会”奖章
北洋师范女学堂成立纪念
京师大学堂牌匾
今日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遗产
从背景看:
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从内容看:
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从历史功绩看:
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
爱国性
进步性
启蒙性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 戊戌变法
5、评价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 清末新政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内容:官制、军事、商业、教育。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 清末新政
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自救”。
训练新兵
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
新式教育
培养一批革命新军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斩断地方士绅上升渠道
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革命思想
内容:
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并非一场持续、计划周详的政变,而应该被看做各省脱离帝国掌控的系列活动。辛亥革命是一系列始于19世纪50年代、为了回应内忧外患活动的最高潮。这些活动包括:地方武装的发展、乡村经理阶层的兴起、士绅进入地方政府等。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美】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梅静 译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版。 P240
内容:官制、军事、商业、教育。
作用: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 清末新政
目的:
挽救统治危机,“自救”。
①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没有挽救清王朝,客观上促进的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 预备立宪
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同年11月,又命政务处王大臣等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宪政馆”。1906年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载泽并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弥”,并说明“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目的:
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清朝统治
《钦定宪法大纲》部分内容
《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1911年5月,清政府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13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打破了英国皇族不入内阁的传统。
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内阁由13人组成 :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
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司法大臣绍昌(满)、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皇族内阁
作用: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加剧了中央地方、满汉和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2)预备立宪(1905年)
背景:
①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1904-1905)
②革命运动的高涨
内容:
(1)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
(2)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3)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近代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4)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责任内阁制,废除军机处
作用: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加剧了中央地方、满汉和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辛亥革命自武昌首义以来……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之势。究其原因是清朝统治已不得人心。如果说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时清朝的腐败已经暴露无遣的话,但在那种情况之下更多的中国人对清王朝依然抱有一丝幻想,他们寄希望于清政府的“新政”,这时的清政府也确实做出了一番姿态,准备实行“新政”。为此,清政府还于1905年派出使者团到欧洲考察,希望通过学习,找到一条强国之路,以此来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五大臣的出洋考察果然不负众望,他们找到了一条所谓的“宪政”之路,清政府也迅速地付出了行动,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于1911年成立了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同时,皇族内阁集权,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①主观目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
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⑤认识:
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
整体认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四)民国时期的改革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背景
改革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民国二十四年
(1935)流通的银元
1
9
1
6年培华女子中学学生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思考: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1.特点:
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2.局限性(失败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进行,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3.意义: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7.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进
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C
8.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进行了肤浅的、三心二意的宪政改革,这反而是“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材料说明
A.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B.清政府改革不力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C.革命派主张能得到社会各阶层支持D.戊戌变法如果成功就不会爆发革命
B
9.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物保护专章——《保存古迹推广办法》,其中规定“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这主要体现当时
A.排外势力开始抬头
B.新政措施初见成效
C.中央集权意识加强
D.文化主权观念兴起
D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特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特点:曲折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特点:严重破坏)
4、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
(特点:停滞不前)
5、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现在
(特点:改革开放)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国以来的历史分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
土地改革: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经济改革: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
1、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过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没收地主的土地、牲畜、农具、多余的粮食以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土改运动中解放区农民打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标语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
地主→农民
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
我们是辽宁省最偏僻的一个村。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土改前我家四 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材料三: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复兴之路》
①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③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②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
(3)历史意义: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
2、经济改革(1953-1956)
总路线:
一化三改
关系:一体两翼
目的:
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改”)。
一化:
三改: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同时并举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深刻转变
3、民主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探索
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对内改革:
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对外开放:
①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新时期--改革开放
(1)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召开时间:2012年11月
内容:大会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九大——谱写新篇章
召开时间:2017年10月
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3)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迈进新时代
召开时间:2019年
内容: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1)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2014年12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1980年)、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共建“一带一路”(2013年)、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11月5—10日第一届上海),从“引进来”到“走出去”(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邓小平在深圳题词
(3)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8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4)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高新科技
基础建设
国民经济
国防军队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自主研发和制造、人工智能。
文明互鉴,中国声音。
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文化事业、产业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其“转折”主要体现在
A.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
B.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C
11.“中共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论店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中共八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B.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正确分析当时国情并确定工作重心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C
12.1956年,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说:“有同志说夫妻店不算社会主义,我倒是看到社会主义长时间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油盐醋,要吃大饼、油条、汤圆、馄饨。”这表明
A.保留个体经济成为了高层共识
B.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突破
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重中之重
D.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尚在摸索
D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历史中的智慧
本课小结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风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