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7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7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17 15: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3张PPT)
课标要求: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确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12 ——
1928 ——
1949 至今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 五星红旗
从学习模仿西方政治制度,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曲折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大行政区
中共的探索
南京临时政府:缔造共和
北洋政府:共和名存实亡
国民政府:一党独裁
民国时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的三个阶段】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4)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1912-1928)
国民政府时期(蒋)(1927-1949)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诞生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全体职员合影
孙中山就职
临时大总统誓词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纪元:中华民国纪年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标)
(1)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诞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2月12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诏书》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共有1妻9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要担任大总统了,怎么办?
快快制定《临时约法》!
因人设法
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诞生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维护民主共和(根本)(笔);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思考:以上条款体现什么原则?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标)
实质:彻底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笔)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思考:
1.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分别由哪些部门掌管?
2.哪些条款限制总统专权?
3.以上条款体现什么思想、原则?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权力制衡原则(笔)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标)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诞生
②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出现(笔)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课堂探究】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有什么不足?
⑤局限性:(笔)
(1)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2)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3)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概念解析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1)背景:(笔)
①《临时约法》颁布
②各派政治力量为谋求议会席位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袁世凯的御用工具,由官僚政客、反动文人和部分被收买的国会议员组成,如共和党、中国社会党、进步党、公民党等;一是资产阶级政党,如国民党、中华革命党、民主宪政党、民宪党、民主党、中华民国公民激进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统一党、中华民国自由党、中华民国工党、中华进步党、中华民国宪政党等。
2.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2)政党政治曲折历程:
①国民党成立: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标)
②国民党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③“宋案”出现: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党派 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
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立宪派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宋案”
袁世凯说:“以暴动的手段夺取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的多了。”
宋教仁死后,袁世凯说:“国民党又少了一个讲道理的人。”
黄兴为宋教仁所撰写的挽联: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3)结果:二次革命
背景:宋教仁被杀,国民党发动 “二次革命”武装讨袁。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失很快被镇压下去(标)
名存实亡: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标)
思考: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有何特点?(笔)
1.国民党是当时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党派
2.组织政党内阁成为社会共识
3.政党主张趋同;
4.存在时间段,二次革命后名存实亡
(3)结果: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世袭
行政、立法、外交、司法
总统大权:
1914年5月《中华民国约法》施行,规定一切内政外交、任免大权均由总统独揽。国民会议由大总统召集并解散。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共和制(笔)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参议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辛亥革命)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果……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中国人)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
“(中国人)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古德诺《共和与君主论》
袁氏复辟:准备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13日,接受百官朝贺
1915年12月31日,下令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帝位
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唾骂中死去
1915年12月,李烈钧策动反袁
1915年9月,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12月25日,云南独立,蔡锷组织讨袁的“护国军”
1916年1月27日,贵州独立
1916年1月15日,日本停止支持袁世凯
袁氏复辟:闹剧
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病故。袁世凯谢世之日,他的书案上有他亲笔书写的一句话“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
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割据混乱不堪
1912年1月1
民国建立
总统制
1912年3月
《临时约法》
责任内阁制
1912年8月
国民党成立
1913年春
“宋案”
1913年3月
二次革命
1913年10月
正式大总统
1914年5月
《中华民国约法》
总统制
1916年1月
正式称帝
君主立宪制
1916年3月取消称帝恢复总统制
民国国会照片
他们会参与选举、选票吗?
会关心政府国会议案吗?
他们会参与选举、选票吗?
会关心政府国会议案吗?
当时的群众关心什么?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党专政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 ——孙中山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4—1928)
(1928—1948)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
军政
训政
宪政
(1)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开始: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颁布《训政纲领》)
中国国民党实施总理三民主义,依照建国大纲之训政时期,训练国民使用政权,至宪政开始完成全民政治。
——1928年《训政纲领》
胡汉民: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1)国民政府时期的训政
③实质: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以党治国)(标)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②内容: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训政纲领》(1928)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VS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政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1948年,国民党提出“行宪”
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内容:
1946年年底,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2)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政
评价: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国民大会” 会场前长江路上的牌楼
1948年“行宪国大”后,蒋介石、李宗仁分别就任总统、副总统
思考探究: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笔)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3)军阀混战,党派林立,政局动荡;
(4)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5)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1912年2月,荷属泗水等地华侨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却遭到荷兰殖民当局横暴干涉,撕毁中华民国国旗,开枪打死华侨三人,千余人被捕。华侨纷纷致电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求救。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合作,与荷兰当局严正交涉,取得了事件的尽快解决,维护了华侨的人身安全。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力争国权开辟外交新局面
B.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C.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
D.为寻求支持遵守国际惯例
A
2.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一规定对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是
A.形成民国的内阁制民主
B.形成双权力中枢,易导致社会动荡
C.形成议会(参议院)专权
D.造就议会和内阁对总统的双重制约
B
3.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3月,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临时”体现了革命党
A.分权制衡精神
B.维护国家主权精神
C.民主共和精神
D.天下为公精神
C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都市日愈繁荣,农村日益衰落
远东最繁华的城市:民国上海 民国上海名媛合影
随着20-30年代民国工业化“黄金十年”的到来,由于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农村农民和城市工人进一步被压榨,中国的阶级矛盾愈发激烈。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探索新的政治制度。
1927.4,
四一二政变
1927秋,
宁汉合流
1927.7,
武汉“分共”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于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1.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
注:“苏维埃”是俄文音译,原意即“代表会议”
(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当外来词面对本土思维
江西人:苏维埃?就是苏先生,我熟!
河南人:苏维埃是苏兆征的儿子!皇帝死了,便由儿子继承;现在我们的苏兆征主席死了,也由他的儿子‘苏维埃’继承,因此我们的政府叫做苏维埃政府!
苏兆征
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
苏维埃是什么?嘿嘿,我知道
1.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主要内容: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②土地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制定宪法大纲: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⑤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政府主席;
首次在法律上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笔)
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笔)
打土豪,分田地
1.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1)背景:
1.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2.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3.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标)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2)措施:(标)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实行三三制原则。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晋察冀边区
唐县选举
第一任
女县长
陈舜玉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分子各占1/3.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评价: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标)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原因: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⑵土地革命时期政权建设受苏联经验影响,
抗战时期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
上述两个材料在政权建设上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①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标)
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笔)
②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标)
(1)行政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标)
(1)行政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人民民主专政”是对谁民主?对谁专政?为什么?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
【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C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决定:陕甘宁边区实行由乡代表会议和区、县、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各级政权;其他根据地则以陕甘宁边区为楷模,选举产生各级政权。这一精神的贯彻
A.建立了与国统区对峙的民主政权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确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新型体制
D.使陕甘宁成为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C
1931年11月,中共中央将“凡十六岁以上工农兵劳苦民众,不分男女种族宗教,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权利,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等列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因宪法大纲》的原则要点,还将土地法、劳动法等交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A.力图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B.开始关注农民和农村革命
C.维护苏区各个阶级民主权利
D.重视根据地民主法制建设
D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特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特点:曲折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特点:严重破坏)
4、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
(特点:停滞不前)
5、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现在
(特点:改革开放)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国以来的历史分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概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建立起来。
1957-1976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错误指导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文革”十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过程
①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②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1982年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史上制定了哪几部宪法?
1908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
1912第一部资本主义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54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国和宪法》
时间: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地点:北平
初步建立:新、旧政协;
毛泽东去机场迎接民主党派代表
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召开的会议。
为了与1949年后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区别,此次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旧政协”,而将1949年后的政协称为“新政协”或“人民政协”。
职能:暂时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制度
(1)过程:
代表:
以上与会代表的组成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代表的广泛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体现了人民的当家作主。
中国
共产党
人民
团体
各民主
党派
无党派
人士
人民
解放军
各地区
海外
华侨
各民族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思考:
在政协成立之初,它的地位与职能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为国家权力机关。《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人大召开后,政协该何去何从?
制度发展:
1954年职能转变,全国人大召开后职能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1982年发展了“八字方针”又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1993年,写入宪法,走向制度化轨道
八大民主党派
党 派 名 称 成 立
全 称 简 称 时 间 地 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1925.10 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1930.8 上海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1941.10 重庆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1945.12 重庆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1945.12 上海
九三学社 九三 1946.5 重庆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1947.11 香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1948.1 香港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②政协性质: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③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基本内容:
(4)意义:
形成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局面。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民国初年的孙中山毕竟是个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他做临时大总统时,就反对所谓五族共和这套谬论。他主张采取美国式的民族大熔炉的哲学,而扩建一个包罗所有民族和多种文化的中华民族(见《三民主义》文言文原稿,收在台湾版《国父全集》P180~181)。其实在大清帝国时代,朝廷改满洲和新疆为省;民国时代改内蒙为省,当政者所采取的也正是这个大熔炉的哲学。不幸到人民政府时代,毛公因受苏联制度之影响就一反其道了。他把倒退误为进步,废流反土,把原已建省的新疆、内蒙、广西又全部化为少数民族的自治区,而又只许少数民族在中央集权下,享受点象征性的自治,这样就间接鼓励了少数民族中的分裂主义者和国际间的反华分子,或明或暗地搞其分裂活动了。这种伪君子不如真小人的制度,后来也就贻患无穷。今日新疆的乱源即在此。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十八大以来对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
②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
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020年年初,新任武汉市委书记在“抗疫战争”取得一定成果时公开提出要对武汉人民进行“感恩教育”,感恩党中央和政府。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在一片抨击声中,最后他不得不暗自撤回这“感恩令”。这主要是因为“感恩令”现象
A.背离了“主权在民”原则
B.破坏了中央集权原则
C.违背了“社会契约”精神
D.践踏了自由平等权利
A
1949年10月23日,杭州市上城区区公所2200多户居民中的200多名代表在上城区西牌楼小学会场举行选举,选举按得票数一次选出9位委员,其中得票最多的三轮车车夫陈福林当选为主任委员,委员会以属地“上羊市街”命名为“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这一事例反映了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
B.城市基层民主自治的探索
C.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的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创新
B
10. “克服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指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