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民族国家: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特征:国家统一、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统一的语言和文
化认同。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分裂割据;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
为什么中世纪的西欧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
封君封臣制,封建割据势力强大;封建庄园制,自给自足;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材料二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放置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形成条件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
国王权达到顶峰
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
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材料二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放置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形成条件
专制王权国家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国王之于人民,雨水之于大地。 —— 西班牙格言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我的国王我的国
≠民族国家
史料: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00多年,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最终击退英国,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形成条件
材料: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00多年,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姑娘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最终击退英国,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
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觉醒。
法国大革命
材料二:革命摧毁着旧的封建王朝国家,也引起了欧洲各国封建君主的恐慌,他们联合一致向法国进攻妄图镇压革命,重新恢复旧的封建王朝。在这场民族危机之中,法兰西民族以英勇的革命精神,奋起保卫革命,保卫民族终于打退了外敌进攻。在这场斗争中,法兰西人民表现出高昂的民族热情和爱国精神。
——李宏图《“民族万岁”——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民族国家的形成
我的国家我的国
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形成条件
材料:西欧城市兴起的…主要途径和原因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众多手工业者脱离庄园积聚而成,城市是封建庄园的对立物。城市的繁荣…为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创造了经济前提,也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张启安,李秀珍《西方文明史 》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了
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
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的《圣经》译本。——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律文件使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
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推广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影响削弱,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
ABCDEF
莎士比亚
我对现代英语的影响和贡献很大哦
民族语言的隐性作用
(
一、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2、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3、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4、民族战争的激励
5、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根本原因)
(二)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认识:
①凝聚了民众,有利于民族独立和社会治理,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②为统治者绑架民众的意志,加剧对外侵略和扩张准备了条件
③推动了国际法的诞生。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是在国家之间
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
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
一定约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
(一)国际法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
1、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2)形成过程
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1、奠定基础:《战争与和平法》。
(2)形成过程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2、形成:《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2、意义:
1、基础: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
交使节和外交使团与他国保持联系 。
(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
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
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3、发展:
1815年,欧洲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另外,国际社会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4、局限性:
实行双重标准,违反国际法,导致国
际冲突,引发一次大战。
一、一战后的新发展
1、背景:
2、表现: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②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
解决国际争端。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①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3、局限性:
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联规定形成决议的“ 全体一致 ”原则,难以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非战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材料一: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作用:有利于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各国交往,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存在的问题:国联被英法控制,没有美国,苏联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
对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的认识
(二)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背景
①二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破坏。
2、表现
①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
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
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②“二战”结束后新的民族国家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增加。
③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拓展
积极: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
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局限: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
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
际和平。
(二)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3、评价:
时空定位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国际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十月革命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
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
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这说明 ( )
A.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
C.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
D.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
A
意大利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但丁(1265-1321年)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这反映了( )
A.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B.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
C.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D
《欧洲与法国政府》指出:“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之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
C.《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
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
D
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声音与上帝交流。对德国来说,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马丁 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马丁 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C
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产物”。该文旨在( )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B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20世纪人类建立的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实行“五大国一致”原则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干扰国际法实施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C
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可谓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 )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长期的矛盾和冲突
C.决定了此后100多年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
D.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D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
员会的代表伯纳德·巴鲁克提出了“巴鲁克计划”,规
定各国的原子能开发和使用都交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
和控制。在这种控制分阶段建立以后,美国将停止核
武器生产,拆除现有核武器,对违反规定者“自动”加
以严惩。这一计划的提出 ( )
A.旨在使各国的核武器发展风险可控
B.便于美国对他国核计划实行控制和制裁
C.后来受到了大多数无核国家的欢迎
D.有利于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裁军运动的发展
B
《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国际法都明确规定,必须遵守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别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但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说明( )
A.国际法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B.霸权主义是破坏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联合国对霸权主义软弱无力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