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大卫·科波菲尔 课件(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 大卫·科波菲尔 课件(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14:3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大卫·科波菲尔
【英】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如何从社会的最底层,通过自身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有成就的作家的故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作者
《 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
《双城记》
《远大前程》
《小杜丽》
《 艰难时世》
《大卫·科波菲尔》
------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
自传性小说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职业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负债入狱经历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童工经历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
(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




情节
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复述
情节结构
按情节划分: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多年后回顾这一段经历,“我”收获了丰富的人生感悟。


·




人物
人 物塑 造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衬托
借助环境渲染烘托
2.在大卫这段人生经历及成长中,米考伯先生一家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的
描写手法 原文例句 形象特点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
第六段:“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双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什么都看不见的。”
长相滑稽、爱慕虚荣、讲究排场
语言描写
第16段:“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米考伯先生详细给我介绍地址,设身处地地替“我”着想,多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善良、言谈幽默、说话爱拿腔拿调、迂腐
盲目乐观
动作描写
第21段: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绅士派头神气十足
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但他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小结
“债多不愁,乐天知命”
3.米考伯先生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明确:米考伯先生的特点是爱慕虚荣、仁慈、乐观,尤其是其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米考伯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图圈。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在他因欠债被关进高等法院监狱后,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主义: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但仁慈、开朗乐观,债多不愁、乐天知命。
外貌描写
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形象: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目前生活的不尽人意。
a.第26段:“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b.第28段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眼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理性和坚强爱慕虚荣与肤浅
语言描写
善解人意
侧面描写
第32段: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做过任何准备。
形象:表象与实际不一致,表现了米考伯太太的能力低下和不务实的思想态度。
作者通过对米考伯太太语言、外貌以及侧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解人意、爱慕虚荣、能力低下与不务实际的人物形象。
小结
思考探究
1.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对米考伯一家的遭遇表示同情;
另一方面,对米考伯夫妇的盲目乐观、爱慕虚荣等思想态度给予善意的批评,并加以幽默的讽刺。
思考探究
2.米考伯夫妇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明确:米考伯夫妇是“我”的房东,是“我”当童工后接触较为密切的人物。
米考伯夫妇需要我,这在精神层面上带给我一定的富足。“我”与这对夫妇有着奇特而平等的友谊,共患难、共陪伴。


·




1.“我”当童工以后,结识米考伯一家的过程中我有什么成长变化吗?
初到货行
充满抵触,
感到屈辱
在货行开始工作
内心孤独, 默默忍受痛苦
工作受到肯定
渴望得到建议、鼓励、帮助和支持
米考伯先生遇到困难
同情
痛苦加深
每周六晚上
高兴,感到精神富足
搬家后
放下重压,
平淡接受生活
3.从“我”的成长变化看出“我”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我”善良、真诚、富有同情心。对处于困境中的米考伯夫妇感到同情,愿意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苦,愿意掏出自己的工资来帮助米考伯夫妇;乐于被米考伯太太指使去帮忙典当餐具;前去探视监狱中的米考伯先生,并租了附近的房子和他们共患难。
(2)“我”积极进取,努力坚强。做童工虽然辛苦,但是都坚持下来了,并将这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撰写成文,创造出自己想象的世界。


·




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1)从社会背景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交待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2)从自然环境本身: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
(3)从人物角度:①心情暗示 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②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4)从情节角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从主题角度: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 所处环境 具体描写 环境作用
货行
米考伯家
监狱
(2)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
(24)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
(46)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
(48)生锈的炉栅上,一边放着一块砖头,免得烧煤太多.....
体现工作环境的恶劣;烘托“我”绝望的心境;揭示英国童工制度的丑恶。
展现米考伯一家的贫穷窘境;推动下文追债和入狱的情节发展;侧面突出米考伯先生的爱慕虚荣。
体现监狱环境的恶劣;侧面突出了“我”去探监的善良与真诚;强调“仁爱”的复归。
环境归纳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




主题
思考
结尾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
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在面对生活苦难与困境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信心,能够拥有自强不息的勇气,能够怀有善良与真诚。同时,也说明了《大卫.科波菲尔》带有自传的性质,即取材于作者自身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主题归纳


·




拓展
1.技法探究——人物漫画法
人物漫画法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拓展探究
(1)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明确: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2.叙事人称——第一人称
叙述人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2.叙事人称
①立足平凡,叙写生活。
文章不以曲折生动的故事结构取胜,只是如实地去叙写生活,融和着浓厚的抒情气息。就在一些日常的平凡事件的絮谈中,读者逐渐结识了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令读者牵肠挂肚。具体生动的世态风情、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作者描绘生活的天才。他特别擅长通过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某些怪癖,写出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物。如作者写到米考伯“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表现了米考伯爱慕虚荣的特点。
拓展探究
3.写作特色——温和幽默,叙写生活
②幽默风趣,温和讽刺。
巧妙的漫画手法,夸张、诙谐,处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文章以善意的揶揄,表现普通人的命运或性格的某个方面,洋溢着作者对他们的爱护之情,其中又往往包含着一种凄楚的哀感,仿佛含着眼泪在微笑,它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的同情和会心的微笑。幽默和温和的讽刺构成一种悲喜剧的色彩。在作者塑造的米考伯这个生动逼真、穷困潦倒的人身上,矛盾的因素被奇怪地集中了:一方面,他因债务而被债主逼入绝境;另一方面,他又总是充满了自信。狄更斯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了米考伯先生的自信一他华丽的词藻、浮夸的正式用语,他所谓的说法、夸张的姿势以及他屈尊俯就的方式都使得这种自信效果倍增。无论何时何地,他总喜欢充满自信地走路,这些特征描述了米考伯先生这样一位喜剧人物,一个处于荒凉中而仍然保持人格尊严的人。
拓展探究
4.写作特色——温和幽默,叙写生活


·




全文
(二)青少年
大卫投奔贝西姨婆,贝西姨婆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艾妮斯结下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佣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童年时代的同学斯提福兹。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访问佩葛蒂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爱弥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提福兹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提福兹私奔国外。
(三)成年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涉及的陷阱,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这时,大卫爱上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他俩婚后生活并不理想。姨婆濒临破产。此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密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密考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西普只好伏罪。后因他数案并发,被判终身监禁。
贝西小姐为了感谢密考伯,送他一笔资金,使他在澳大利亚发财致富,事业上取得成功。
(四)结局
大卫成了作家。朵拉患重病,在佩葛蒂去澳前夕离开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其间,艾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发觉艾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俩终于结成良缘,与姨婆贝西和女仆佩葛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为什么要塑造大卫“孤儿”这一人物形象?读完有怎样的感悟?
(1)从人物形象上:作品主要描写了他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满怀信心,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2)从现实意义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




素材应用
将苦难被熬成一剂解忧良方
苦难的生活谁也不愿意遭遇,但是在你靠别人之手和依赖别人智慧生活的时候,你是没有选择的。 “我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史如此巨大,即便到了现在,我已出了名,受到别人敬爱,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仍然忘掉我有爱妻和娇女, 甚至忘掉自己已成人 ,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段岁月中了。”
你可能被苦难摧毁,梦想毁灭;也可能从苦难生活中攫取营养,使其成为筑造他日辉煌的一种独特源泉。
狄更斯少年时代遭遇的苦难生活,在他的心中灼下了一辈子的伤痛,但也给他带来文学上的创造力。想想他作品中塑造过多少儿童人物,他那仁慈的心灵、柔和的感情,对于家庭幸福生活的描绘,这些都跟他的过往生活不无关系。比如我和米考伯夫妇家的交往,反映了底层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彼此间的患难与共、亲密温情。
【素材引用】
适用主题:人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教育的重要性等,如2014年四川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
示例:
马克思有句话颇有意思,说的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先不论个人如何影响一个社会,人从呱呱落地之初就已经开始经受外界对自己的各种试探与磨砺了。只是,一个相似的环境也有可能塑造出不同的人生。这或许是因为有人忌惮生活的巨力,而有人却能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或许是因为有人不幸地失去有心人的引导,而有的人却意外地捕捉到了人生灯塔的指引。总而言之,你是否能活出像狄更斯笔下大卫·科波菲尔那样的美好结局,不在运气,在你自己。
示例:
还记得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书背有这么一句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这句话给人的质感,正如语句中的内涵一样,像温暖的太阳,照亮了每个人心中那片大小不一的灰暗地带。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或多或少存在让人无奈唏嘘的阴暗不堪。只是,在暗夜里依旧能怀抱希望,或许正是人类的珍贵品质。如此,我们才能像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所表达的那样,看到何为光明驱散黑暗,何为以积极之心传递暖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