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4.2 变形记 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品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理解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方法;学习真实细致的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手法。
3、理解小说揭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深刻主题。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情由,都见状大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甚至被认为是一家人“一切不幸的根源”,终于受尽亲人的冷漠和折磨而死。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2)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
“暴君”。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1917 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三、学习字词
偌大:这样大;那么大(多见于早期白话)。
羞赧:羞愧得脸红。形容非常羞愧。
思忖:思量。
魂不守舍:意思是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
兢兢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4、学习课文
1、内容结构
小说分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第1部分,写格里高尔变甲虫,惊慌而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卧室。
第2部分,写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3部分,写家人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而死,家人开始过新生活。
2、情节线索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的线索:变甲虫——成累赘——绝望死
家人的线索:惊慌同情——厌弃憎恨——解脱喜悦
3、人物形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4、主题
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
5、写作特点
体现了“荒诞性”包含“真实性”的特点。具体分析见前“作品特色介绍”。
自我检测
1、下列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调查表明:相较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②因大片住宅楼空置,万人空巷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地区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鬼城”。
③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肩头不可推卸的使命、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画家、诗人联手打造的扬州好人”画像配诗展在扬州文化馆展出,参观者趋之若骛。
⑤杨教授开发的这套销售网络管理系统使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真可谓如虎添翼。
⑥户籍制度改革牵扯到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绝不可能一挥而就。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答案及解析:A
①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使用正确。
②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③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使用正确。
④趋之若蝥: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不合句意使用错误。
⑤如虎添翼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使用正确。⑥-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不合句意,使用错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