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月光曲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月光曲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熟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思维能力:熟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创造: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教学内容 学习掌握“谱、莱”等8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学具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月光曲”就是《月光奏鸣曲》或《月光》,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你知道贝多芬为什么要谱写这首曲子吗 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谱写这首曲子的呢 这其中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去感受贝多芬的善良和他独特的音乐造诣吧!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贝多芬 (1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和作曲。1792年,他定居维也纳,后来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8岁时,他听力开始减弱,50岁时,双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生活在奥地 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后世尊称为“乐圣”。 三、初读感知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谱 莱 茵 盲 纯 键 缕 陶 谱写 钢琴 幽静 断断续续 茅屋 烛光 失明 纯熟 清幽 琴键 景象 陶醉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入场券:进入某些活动场所的凭证,也借指参加某种赛事或活动的资格。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恬静:安静;宁静。文中指由于想象或向往某种情景,脸上表现出平静的神色。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文中指优美的琴声让兄妹俩听得入迷,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四、再读课文,理清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梳理课文思路: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盲姑娘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她虽然非常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但是为了安慰哥哥,只说自己是随便说说。听到这里,贝多芬被感动了。所以贝多芬走进茅屋,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贝多芬愿意为热爱音乐的人弹奏,更愿意为真正懂音乐的人创作!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简单介绍了贝多芬走进房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五、知识拓展《月光曲》《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因为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出版商根据这段话,为这首曲子加上了《月光曲》这一标题。于是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传开来。传说是在人们口耳相传过程中形成的,贝多芬和《月光曲》是在历史上存在的,但故事可能是人们的想象。六、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