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
1.(3分)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2.(3分)地震前夕,一些动物往往会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反常行为,这种异常现象是因为( )
A.动物能发出与地震波频率相同的次声波
B.人耳听不到地震波是因为它是超声波
C.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大,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D.地震波人耳感觉不到,是因为没有次声波产生
3.(3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 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4.(3分)如图所示,是合唱团正在演唱的情景。在演唱的过程中,合唱团的每一位成员所发出的声音不可能做到( )
A.音调相同 B.响度相同 C.声速相同 D.音色相同
5.(3分)如图是人、狗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小红周末到长隆马戏团看表演,发现马戏团的训狗员手拿一个指挥棒,向狗发出表演信号,狗按他的指令做出很多动作,但观众却什么也听不到。则指挥棒发出的声音可能是( )
A.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B.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响度太大 D.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6.(3分)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B.用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二.多选题(共2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4分)
(多选)7.(4分)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关系是v气<v液<v固
C.任何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D.只要我们观察到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多选)8.(4分)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音调和乙的音调相同
B.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小
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大
三.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18分)
9.(6分)观察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反映出声音的不同特征。从声音的特征的三个因素看,甲、乙的 不同,甲、丙的 不同,甲、丁的 不同。
10.(4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对联中所说的三种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在空气中传播时的速度相比 (选填“风声最快”、“雨声最快”、“读书声最快”或“一样快”)。
11.(4分)用超声波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6s后收到回波。若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海水深 m;但是,超声波测位仪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测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12.(4分)声呐在海洋勘察和军事方面都是一种重要仪器。从知识上看,它是一种能定向发射和接收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的设备,该声波的频率大于 Hz。
四.作图题(共2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3分)
13.(3分)如图所示的图甲所示为某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图。请在图乙的坐标图中画出一种声音的波形图,要求该声音的响度和音调都为图甲所示声音的一半。
14.(3分)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20 ﹣10 0 10 20 30
声速(m.s﹣1)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请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象。
五.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17分)
15.(5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刚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弹开,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刚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措施是 ,这种实验探究方法叫做 法。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该实验的结论是 。
16.(7分)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时有以下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变化。
(1)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 。
(2)如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 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如果将乙图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实验者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的变化。
(3)如图丙中 (选填“a”或“b”)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可以看出噪声发声体的振动是 (选填“规则的”“无规则的”)。
17.(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①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②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 ;
(3)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超声波还应用在哪些领域 ;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为4s,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为 m。
六.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18.(4分)人们利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时,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如图所示,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产生了“时间差”。声源距两耳的距离差越大,时间差就越大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音量就可能不同,产生了“声级差”。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最大可达到25分贝左右。不同波形的声波绕过人头部的能力是不同的,频率越高的声波,衰减就越大。于是人的双耳听到的音色就会出现差异,也就是“音色差”,这就是双耳效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双耳效应主要是利用同一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 不同和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若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可能在人的 。
A正前方 B左后方 C右前方 D右后方
(3)舞台上要想要录制立体声,至少要 只话筒并排放置。
七.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29分)
19.(4分)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多普勒效应
1842年的一天,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科学家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巧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驶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鸣笛声音调变高,而火车从近而远时鸣笛声音调变低他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极大兴趣,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当声源与观察者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就会不同于声源发声的频率。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波长减小,频率变大,音调就变高;当声源离观察者远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波长增大,频率变小,音调就变低,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用于交通中的测速,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彩超,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发射一系列的超声波,经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反射,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反射后被仪器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就会有所不同,用不同颜色标识出,因而彩超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象的优点,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1)超声波是频率高于 Hz的声音。交通警察用仪器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与反射后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若声源不动,观察者向声源运动,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3)有经验的铁路工人从听到火车鸣笛的声调越来越高,判断出火车正在 他。(选填“靠近”或“远离”)
20.(3分)小红用水壶向暖水瓶中灌注热水,小刚在一旁提醒她:“听,水快满了”,说话间暖水瓶中的水真的满了,小红疑惑的问小刚: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请你帮助小红解释其中的奥秘。
21.(2分)细心观察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同学观察到我市交通道路旁的标志牌如图所示,图甲中65.0dB表示的是当前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图乙表示的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22.(4分)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类能听到吗?
23.(6分)同学们已经知道,声呐不仅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而且探测过往的鱼群。当然,如果需要,它还可以探测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如果声呐发出的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遇上暗礁后返回并接收到的时间为10s,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了多少路程?暗礁到船的距离至少有多远?(假设这种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
(2)小明知道“嫦娥一号”卫星正在探测月球的消息后,他想把声呐也装到“嫦娥一号”卫星上,从而增加一种探测的手段。你认为他的想法可行吗?为什么?
24.(10分)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模拟山路运动,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15m/s的速度行驶400s;模拟结束后匀速远离一座大山时汽车鸣笛,鸣笛2.5s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s'=45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求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3)匀速远离山时,汽车行驶的速度?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
1.【解答】
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空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区别出熟悉的人谁在说话,是因为音色不同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2.【解答】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波,产生的次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听不到,但某些动物就能听到。
故选:C。
3.【解答】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
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B正确;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C错误;
D、用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4.【解答】在演唱的过程中,合唱团的每一位成员所发出的声音可以做到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速度相同,但不可能做到音色完全相同,因为音色是发声体本身的特性,不同演唱者的音色不同。
故选:D。
5.【解答】A.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Hz到50000Hz,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相差较大,指挥棒发出的声音在狗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但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故A正确。
B.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也是物体振动产生。故B错误。
C.声音的响度大,观众更容易听到,故C错误。
D.声音都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介质中传播,故声波能在空气中传播。故D 错误。
故选:A。
6.【解答】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多选题(共2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4分)
7.【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关系是v气<v液<v固,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该选项说法正确;
D、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声源的振动通过媒介传到我们的耳朵,如果只有声源,没有传声介质或听觉器官,是听不到声音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BC。
8.【解答】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2个波谷),因此频率相同、音调相同;但偏离原位置程度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偏离程度大,所以甲的振幅大,甲的响度大;故只有A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三.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18分)
9.【解答】从甲乙丙丁四幅图可知:
甲、乙两种波形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波形不同,音色不同;
甲、丙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
甲、丁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波形相同,音色相同。
故答案为:音色;音调;响度。
10.【解答】
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风声、雨声、读书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三种声音传播时的速度是一样快。
故答案为:振动;一样快。
11.【解答】
(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
t=×6s=3s;
由v=得该处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3s=4500m;
(2)因为太空中是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用此方法不能测出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4500;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12.【解答】声呐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发射和接收的是超声波;超声波指的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故答案为:超声波;20000。
四.作图题(共2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3分)
13.【解答】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要求声音的响度减小一半,即振幅减小一半,即波形有上下两个格的高度;
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要求声音的音调减小一半,即频率减小一半,即一个完整的波形由8个空格,如图所示:
14.【解答】采用描点法画出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五.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17分)
15.【解答】(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弹开,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这种实验探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3)敲击右面的音叉,左面的小球跳起来了,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即传播声音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音叉声音就越来越小,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1)将音叉的振动放大;(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转换;(3)空气;(4)真空不能传声。
16.【解答】(1)图甲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可以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属于转换法的运用。
(2)由图乙可知,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钢尺就越不容易振动,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如果将乙图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者不能听到声音的变化。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对比丁图中的ab两图,不难看出:a波形很有规律,属于乐音;b杂乱无章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2)频率;不能;(3)b;无规则的。
17.【解答】
(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超出这个范围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所以人们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的特性;
(3)利用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和反射情况,可以制成超声波探伤仪;超声波的频率较大,超声波能传递能量。能把普通水“打碎”成直径仅为几微米的小水珠,制成“超声波加湿器”;
(4)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来回的时间是4s,
由v=得,s=vt=1500m/s×4s=6000m,
故海洋的深度:
h=s=×6000m=3000m。
答:(1)高于20000Hz;(2)能量;(3)超声波探伤仪、超声波加湿器等;(4)3000。
六.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18.【解答】(1)根据文中“时间差”、“声级差”和“音色差”,可知同一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响度不同和音色不同;
(2)左耳听到声音的声级比右耳听到声音的声级大,则声源距离左耳较近,即声源可能在人的左后方,故B正确;
(3)要想录制立体声,至少要两只话筒,并用两个声道播放。
故答案为:(1)响度;音色;(2)B;(3)两。
七.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29分)
19.【解答】(1)高于20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
根据“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知交通警察用仪器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与反射后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不相同;
(2)当声源静止、观察者向声源运动时,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就一定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3)只有声源和观察者靠近时,音调会变高,若两者远离,则频率减小,因此有经验的铁路工人从听到火车鸣笛的声调越来越高,判断出火车正在靠近他。
故答案为:(1)20000;不相同;(2)能;(3)靠近。
20.【解答】答: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瓶内的空气柱越短,空气振动频率越高,就是凭借这一点,知道水快满了的。
21.【解答】(1)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2)城市某些街道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处。
22.【解答】昆虫的翅膀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因此频率是=350Hz,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能听到。
答:频率是350Hz;人类能听到。
23.【解答】
(1)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的路程为s=vt=1500m/s×10s=15000m,
那么暗礁到船的距离为s′=×s=×15000m=7500m,
答:超声波从发出到返回共走的路程为15000m,暗礁到船的距离为7500m。
(2)不可行,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4.【解答】(1)由用v=可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s车=v车t1=15m/s×400s=6000m;
(2)由用v=可知,声音在2.5s传播的路程:s声=v声t2=340m/s×2.5s=850m;
鸣笛时汽车与大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减去司机听到回声时与大山的距离,即s=s声﹣s′=850m﹣450m=400m;
(3)匀速远离山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车′=s′﹣s=450m﹣400m=50m;
匀速远离山时,汽车行驶的速度:v车′===20m/s。
答:(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为6000m;
(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400m;
(3)匀速远离山时,汽车行驶的速度为20m/s。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