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六单元 14.2 变形记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六单元 14.2 变形记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7 21: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14.2 变形记 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二、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异化”主题的警示意义。
三、体会并学习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获得深入的情感体验。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手法,触发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处境的反思。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流派、影响,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异化”主题的认识。
难点:表现主义文学艺术特征的理解与学习。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好小说?这是个永远可以谈论却又永远难以求解的问题。但好小说不一定是好看的小说,不一定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因为好小说都是新鲜的,独特的。它在与传统阅读习惯“对抗”过程中提供了新的艺术因素,使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不得不陷入难解之谜的深渊,所以也往往给人们留下了不怎么好看的印象。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他的作品是文学上的一个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
我们对传统小说的阅读最惯常的思路,即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阅读。在传统的小说中,最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一部小说价值的大小就看其是否提供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可在《变形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哪些强烈的令人难忘的个性留下来,人物几乎都湮没在一片丑陋、冷漠之中。
在传统的小说中,有起伏跌容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悬念迭出,引人入胜。但《变形记》写的都是一些具体琐碎的现实生活的细节,简直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情节,甚而觉得有些繁冗拖沓。
在传统的小说中,人物都会局限在天时、地理、人际等客观因素的牢笼中,还必须遵循着逻辑原则及因果关系来合理推论。但《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休了。
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我们试着来解析一下隐藏在那“变”了的“形”的背后那深奥的东西。
二、写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三、作者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写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名其妙被“捕”,又莫名其妙地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城堡》(写土地文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美国》。他的作品除极少数短篇(如《变形记》《判决》《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外,大多是在他去世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等手法,来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境遇,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作家之一”“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四、题目解说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一天早晨,他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来,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情由,都见状大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一个沉重包袱,甚至被认为是一家人“一切不幸的根源”,终于受尽亲人的冷漠和折磨而死。
五、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 环境 情节
六、全文分析
1、《变形记》的情节是荒诞不经的,又是平淡而无悬念的,但整篇小说却是生动感人的,这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试整理《变形记》的行文线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提纲,再品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这一特点。
①、小说分三层展开故事情节。
第一层,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逐。
第二层,写格里高尔虫形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
第三层,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深感绝望,断食而死。
②、情节发展的线索: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憎恨——“把他弄走”
小说的情节形式是荒诞的,情节内容是平淡的。小说虽然没有设置悬念与矛盾冲突,却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细小的生活细节,甚至包括吃饭,睡觉、看风景、休息、爬行等,以类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来调动读者的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2、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变形人”的代称,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格里高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简要概括: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3、阅读“在第一天”、“他必须离开这儿”、“现在怎么办?”三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高尔听到父亲关于“家庭的经济和前景”的说明时,为什么会觉得是“令人愉快的消息”?
明确:格里高尔知道自己变形后不能再挣钱养家,因此得知父亲尚有积蓄后便消除了对家庭经济的担忧,反映了他善良、顾恤家境的性格。
(2)怎么理解“一种特殊的温暖感却怎么也生不出了”和“念念不忘这件事(筹措一笔钱供妹妹上学)”这些话的作用?
明确:伏笔和反衬。
(3)格里高尔为什么会陷入一种“不可思议的惊慌”之中?
明确:一是对妹妹煽动父亲要把他赶走感到不可思议,“必须”“唯一”等话十分决绝,已经没有亲情可言;二是对妹妹所谓格里高尔在“迫害”他们,要“占领整幢寓所”让他们“露宿街头”等耸人听闻、颠倒黑白、倒打一耙的谎言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惊慌。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将要面临死亡的厄运了。
(4)第三段中“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表现格里高尔怎样的心理?
明确:善良、忍辱负重,不拖累家人,对变形后人情的变化、亲人的冷漠和死亡的威胁异常平静、清醒和坚决。
(5)“背上那只烂苹果”在这一段中是第三次出现。前文中分别写到“父亲已下定决心要轰炸他”,“飞来的一只(苹果)简直陷进他的后背去了”,一个多月来那只苹果“还一直留在他身上”。试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思想内容方面,这只烂苹果是父亲对变形后的亲生儿子有惊奇到馈恨直到狂怒绝情、残醋迫害的见证;写作技巧方面,突出地反映了这篇小说怪诞而真实的特点,同时也是前文严谨。
4、有人说,小说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那么课文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这个人物形象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探究学习: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5、从前面的问题探究中,我们知道了卡夫卡通过虚构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那么《变形记》用的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探究学习:《变形记》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6、小说中三处关于“哭”的细节描写,试品味每一次“哭”的内涵并解说其作用
(1)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随即犹豫不定地扫视了一下起居室,然后双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他那宽大的胸膛颤抖着。
(2)“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说罢,她号陶大哭起来,她的眼泪掉在母亲的脸上,她用机械的手势动作擦拭母亲脸上的泪水。
(3)这时卧室房门开启,只见萨姆沙先生身穿他那身号衣走出来,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妻子,另一只胳臂挽着他的女儿。三个人都有点儿哭肿了眼睛;葛蕾特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的胳臂上。
明确:(1)是一次绝望的哭,因为家庭一时失去了经济支柱。
(2)是一次绝情的哭,是为了获取父母亲对她的支持,以达到抛弃格里高尔的目的。
(3)是一次虚假的哭,仅仅是为了格里高尔的死去而向外人作态。
三处“哭”的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这一主题。
7、《变形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揭示。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他从个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个社会,目标是笼统的、抽象的、片面的。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繁重。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是一味站在老板一边,从不会为员工说话。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8、《变形记》对人与人关系的揭示。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情感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划 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妹妹态度的变化。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她内心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由于他的父母亲和妹妹的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9、《变形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包括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变形记》表现了对人的本性的揭示与否定,在冷漠的现实世界中,人已经难以保全自己的本性,人已经异化,成了非人,这显然是作家对人的本性的深刻透视。
10、《变形记》对人与自我关系的揭示。
《变形记》中大量表现人物意识的混沌与虚幻。格里高尔在“累人的差事”
和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完成失掉了自我。他想找回生活的乐趣、自我的价值,但彻底失败了,变成了大甲虫。大甲虫象征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处境,象征了自我的一种怯懦、逃避和封闭。
七、中心思想
小说《变形记》通过格里高尔的不幸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和人际关系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及死后周围人的反应可见)。
八、写作特点
1、关于荒诞与悖谬。
《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的情节,不合客观理性逻辑,甚至荒谬之至。
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情节发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如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
但仔细琢磨起来,又极为真实。原因是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一切都使人感到他所写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2、关于变形与象征(隐喻)。
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外在的,为不可知的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力量所致,从这我们深深地感到“人”的弱小与无助,“人”随时面临灾难与打击,“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
他的亲人的“变形”是内在的,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与残忍。
作者用荒诞(人物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一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累赘。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诞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表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
(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在云雾之中。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量。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一直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3、关于独特的讽刺。
如《变形记》中对公司老板听差和秘书主任(如“可是您呢,先生,比公司里所有的人看得都全面,是的,让我私下里告诉您,您比老板本人还全面”、“总是那么偏袒女性的秘书主任一定 会乖乖地听她的话”)的讽刺,对格里高尔亲人的讽刺(父亲装模作样、母亲假慈假悲、妹妹从关心到厌弃)。
如《变形记》结尾的描写:
姆沙先生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他在身上画了个十字,那三个女人也照样做了。葛蕾特的眼睛始终没离开那个尸体,她说:“瞧他多瘦呀。他已经有很久什么也不吃了。东西放进去,出来还是原封不动。”
虽然时间还很早,但新鲜的空气里也可以察觉一丝暖意。
萨姆沙太太带着忧伤的笑容。
他们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
车厢里充满温暖的阳光,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他们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仔细一研究,前途也并不太坏,因为他们过去从未真正谈过彼此的工作,现在一看,工作都满不错,而且还很有发展前途。目前最能改变他们情况的当然是搬一个家,他们想找一所小一些、便宜一些、地址更适中也更易于收拾的公寓,要比格里高尔选的目前这所更加实用。正当他们这样聊着,萨姆沙先生和太太在逐渐注意到女儿的心情越来越快活以后,老两口几乎同时突然发现,虽然最近女儿经历了那么多的忧患,脸色苍白,但是她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材丰满的美丽的少女了。他们变得沉默起来,而且不自然地交换了个互相会意的眼光,他们心里打定主意,快该给她找个好女婿了。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
(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他的主人公为了正义或辨明真情而奔走,但经常是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他越是挣扎,就越陷得深,甚至最后送命了事,如《审判》中的约瑟夫的结局。这里面就蕴含着讽刺。.卡夫卡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乡村医生》
中的医生,本来是出诊治病的,却陷入了荒诞的境地。最后了年纪的医生,赤裸着身子,冒着严寒,坐着从猪圈中钻出的魔马拉的车,在茫茫的大地上到处游荡。上面提到的《审判》中乡下人想进入法的门而不可得的故事更带有明显的讽刺性。)
4、关于平静的叙述。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庯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
现实生活的残忍,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卡夫卡是体会至深的。这位陷入深深痛苦与困惑之中的作家在创作他的寓言性小说时表现出的这种语言风格(平淡中透着冷漠,拙朴中透着凝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正是他性格的体现。
九、补充资料
关于现代派文学和表现主义
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摹仿;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等。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 世纪初)盛行于西方(德、奧、北欧和俄国等)的一个重要文艺流派,艺术家们对现实有盲目的反抗情绪,强调表现自我感受、个人主观感情,以过分夸张的形体或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剧本《到大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而为世界读者所瞩目。
8、总结全文
《变形记》超越时空的限制,对事件的交代极其模糊,不指明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甚至泯灭了幻象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虚幻与现实难解难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使人们窥见了人类的一些本质东西。
布置作业
1、仿照《变形记》的艺术手法,创编-一个故事。
2、拓展阅读:卡夫卡《判决》《乡村医生》《地洞》。
课后训练
卡夫卡对待创作非常严肃鉴于目前我国文学创作普遍存在着浮躁倾向,对卡夫卡的纪念就尤显重要。请为卡夫卡纪念活动的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100字左右。
答案及解析:
卡夫卡是20世纪绝无仅有的写作天才,是纯粹的写作者他拒绝浮躁拒绝浅薄只为自己的内心写作,为人类的合理生存苦思-生,用他的作品为20世纪的现代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纪念卡夫卡,更希望中国文坛上能出现更多的“卡夫卡”。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作为开场白需要表达对卡夫卡的敬意、对卡夫卡在文学方面的重要贡献的认识等。在语言方面,要求准确、生动,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感染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