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班级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驽马(nǔ) 谄媚(chǎn) 忌恨(jì) 潜移默化 (qiàn)
B.煞尾(shā) 禁锢(jìn) 霎时(shà) 书声琅琅(láng)
C. 客栈(zhàn) 走舸(kě) 名媛(yuàn) 或棹孤舟(zhào)
D.挈带(qì) 驯鸽(xùn) 淙淙(zōng) 脉脉含情(mò)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度假 涅磐 暴发户 悬梁刺股
B.脉博 通缉 绊脚石 涵泳优游
C.嬉游 丰姿 提名奖 藕断丝连
D.震憾 闲暇 座右铭?? 食不果腹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超级飓风“桑迪”裹挟着狂风骤雨重创了美国东海岸,飓风所过之处,房屋桥梁几乎毁坏殆尽,一片狼藉。
B.也许,乔布斯的传奇人生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土企业家身上看到乔布斯的影子,见证属于我们自己的“苹果”。
C .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D.中秋、国庆假期前三天,来天池景区的游客不绝如缕,截至10月2日,已 超过5000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4.3%。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手抚膝,似在深心运筹北伐大计,右手,拈着人们熟悉的那把羽毛扇。
B.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奔驰过多少盘马弯弓,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
C.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于昨日到龙华(七个女的)。
D.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内外的一流大学,大多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但历史的长短并不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
B.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
D.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坚韧不拔、满腔热情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
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
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
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6.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柳宗元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 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④听听:争辩的样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 坐: 因……获罪
B.恐禹锡在所宜矜 矜: 怜悯
C.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 贻: 赠送
D.其根欲舒,其土欲故 故: 旧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青,取之于蓝??????????????
B.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蚓无爪牙之利
C.以责为人子者耳 古之学者必有师
D.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余船以次俱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是柳宗元讽刺执政者“理事不当”的一组是
①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②亲小劳,侵众官 ③促其耕获,督其蚕织???④是不知相道者也 ⑤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⑥梓人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刘禹锡都是因为王叔文党祸受牵连而被贬谪,其实他们都很冤枉。
B.文中通过梓人的故事,生动形象阐明了做宰相的人要宏观上把握局面,要懂得选贤任能,不必事必躬亲。
C.柳宗元善于用寓言或借事喻理的文章表达为政治世的道理,其中郭橐驼就是用种树的理论阐述为官之道。
D.御史中丞裴度在刘禹锡任职这件事上对皇上进行劝谏,皇上认为他忠心可鉴。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建德,指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4分)
(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简要赏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①位卑则足羞, 。《师说》
②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劝学》
③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无题》
④ ,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⑤ ,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⑦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⑧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五 语言运用(12分)
16. 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4分)
〔例句〕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 。 , 。
17.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余老师做寿。余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余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①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18、把下面一段话改成一组排比句。(4分)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培育、描绘和渲染。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改造它。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18分)
城市里的蟋蟀
吴丹红
(1)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2)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3)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4)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5)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6)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7)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8)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广场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9)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10)“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11)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12)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13)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14)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
19.文中说“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广场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这里的“茫然和悲哀”有怎样的内涵?(4分)
20.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
2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七、写作(60分)
23. 就在这里
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然后扣题作文。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高一语文答题卷(114分)
四、(共24分)
13.(1) (4分)
(2) (4分)
14.(1)
(4分)
(2)
(4分)
15.(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五、(每题4分,共12分)
16. , 。
, 。(4分)
17. (4分)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④ 改为
18.
(4分)
六、(18分)
19. (4分)
20.① (2分)
② (2分)
21. (4分)
22.
(6分)
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参考答案
一、
1. B(A驽马nú 潜移默化qián C走舸gěD挈带(qiè)淙淙cóng)
2.C(A涅槃B脉搏D震撼)
3. B(A殆尽:几乎没有剩下。与前文“几乎”重复。C项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D不绝如缕,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形势危急。此处可用“络绎不绝”)
4.D(A“右手”前的逗号改为分号;B“盘马弯弓”的逗号改为顿号;C括号放在同犯的后面)
5.A (B句式杂糅,“分为……等六部分”或“由……组成”C主宾搭配不当;D语序不当,应改为“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二、
6.B(“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7.C(强加因果)
8.A (B,“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
三、
9.C(贻:留下)10.C(A.于:向?;?从。??B.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都是助词?……的人;D以,连词,可译为“来”;介词,按照。)11.D(②③⑤句是讽刺;④是批评为相者,没有指出他们做法如何。①⑥是正确的做法)12.A(文中并未指出是否冤枉。)
四、
13.(1)不通晓句读(或文章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像老师学习。(一句1分。得分点:两个宾语前置;或,有的;师,学习)
(2)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它当作为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出使的人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一句1分。得分点:以(之)为,把(郑国)作为;东道主,古今异义;行李,古今异义;乏困,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14(1)①独居异乡的悲苦孤寂;②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③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四分)
(2)①前两联,每联都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景(2分)②首联猿声悲凉是诗人所闻,沧江急流是诗人所见;颔联风打树叶,是诗人耳闻;孤舟残月,是诗人所见。诗人这样写营造了凄凉惆怅的情境。(2分)
15①官盛则近谀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③怒向刀丛觅小诗 ④悟已往之不谏
⑤阙秦以利晋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云无心以出岫
五、
16.(4分)(每句2分,第一句所填词语必须具体可感;第二句必须运用比喻修辞,未用扣掉1分)
示例1: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
示例2:关爱是一个微笑,给人亲切的关怀。关爱是一湾清泉,给人心灵的洗涤。
17. (4分)①“光临”改作“回到”“返回” ②“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作“精神矍铄”或“德高望重”③“高足”改作“学生”“弟子” ④“欣慰”改作“高兴”“荣幸”等
(改出一处给1分)
18. (4分)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你去播种,培育;理想不是壮美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绘,渲染;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你去开垦,改造。
六、
19.①由于对家乡的过度思念,产生的寂寥和伤感;②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城市、残酷的竞争带来的烦躁不安和凄然迷茫。(每点2分)
20.①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在快节奏的生活、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和残酷的竞争当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并且产生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怀疑 (大意对即可)
②此处的蟋蟀运用了比喻(象征)手法,形象写出在城市人的心中,“蟋蟀”既是曾经有过的纯真生活,,也是自然和生命的真谛,更是一种乡情。(大意对即可)
21.①因为流沙河的诗句是以蟋蟀为主,与本文所写之物一致
②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具有诗意的美感
③引用诗句引出了作者情感的抒发,强化了作者对于纯真的童年生活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对乡情回归的渴望(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四分)
22.①儿时的生活是我曾经拥有却遗失很久的快乐,其中的主角就是蟋蟀
②这段描写既照应了题目,又与后文枯燥的城市生活形成了了鲜明的对比
③对儿时的眷恋和渴望更表现出了我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弃。(每条2分)
七、作文(略)
附《柳宗元》参考译文:
王叔文一党中获罪贬官的人们,已经十年没有酌情迁官。有些怜惜他们的才华而打算逐渐提升他们的主持政务的官员,主张将他们全部传召到京城来,谏官们争着陈说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宪宗与武元衡也讨厌他们。三月,乙酉(十四日),宪宗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偏远各州的刺史,虽然官职提升了,所在地却更加遥远了。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适值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确实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如此说来,刘禹锡也是甚可责难的啊。”裴度说:“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宪宗过了许久才说:“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退下来后,宪宗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深切啊。”第二天,刘禹锡便被改任为连州刺史了。
柳宗元善于撰写文章,曾经作过一篇《梓人传》,讲道:“有一位木匠,不肯去做斧砍锯析这一类手艺活计,却专门用长尺、圆规、方尺、墨斗审度各种木料的用场,检视房屋的规制,观察高度、方圆、长短是否合度,指挥着众多的木工,各自去干自己的活计,对不能将任务承担起来的人们,便将他们辞退。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唯独以他的名字记载事功,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这也正像担当天下宰相的人们,设立大纲要领,整饬法令制度,选择天下的人士,使他们的才干与自己的职务相称;让天下的人们居住下来,使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提升有能力的人们,屏退没有能力的人们。全国各地得到治理后,谈论起此事的人们唯独赞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等宰相,对那些各部门专职人员的辛勤劳苦却不能够予以记载。有些宰相不识大体,不得要领,夸耀自己的才能与名望,亲自去做细小的劳务,侵犯百官的职责,在官署中吵嚷地争辩不休,而将重大而长远的方略遗落无存,这是不懂得为相之道。”
柳宗元又曾撰写《种树郭橐驼传》说:“郭橐驼种植的树木,没有不成活、不繁茂的。有人问他其中的道理,郭橐驼回答说:“我本人并不能够使树木延长寿命并且生长繁盛。大凡树木的本性,树根喜欢舒展,喜欢让人培上旧土。将树木种植好后,不需挪动它,不需为它担心,离开它后,便不用再去看管它。栽种树木时,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将树木放入土中后,就象将它抛弃了似的,这就使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发展了。别的种植树木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使树木的根部拳曲在一起,而且更换了新土,对树木的爱护过于深切,担忧过于细密,早晨去看它,晚上又去抚摸它,已经离开了,还要再回头看上一眼。更为过分的人们还要用指甲划破树皮,查看它是成活了,还是枯萎了,摇晃着树干,去观察枝叶哪里稀疏,哪里繁密,而树木却与自己的本性日见脱离了。虽然说是爱护树木,实际却是损害树木;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人了。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办理政务,也是这个道理。我住在乡间,看到当官的人们,喜欢频频发号施令,像是对百姓非常怜悯,但终究给百姓带来祸殃。整天都有吏人前来,将百姓聚集起来,向人们发布命令,敦促人们耕地收割,监督人们养蚕织布,我们这些小人把早餐晚饭都停下来,忙着去慰劳吏人还来不及呢,又怎么能够使我们的生计得以繁衍,并且使我们的天性安然无扰呢!一般说来,人民困窘倦怠,主要是由于这个原故的啊!’”这是柳宗元文章中深含哲理的作品。
牛哥@的小弟%上传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