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课外古诗词曲】潼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课外古诗词曲】潼关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7 18:11: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原文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注释
【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三、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最终,谭嗣同英勇就义,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四、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五、诗意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赏析:
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诗歌主旨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
八、问题探究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
①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答: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他眼中的山水有了人的思想情态。
(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波仍嫌受约束。从中写出了衣一幅黄河奔腾的雄壮画面。突显诗人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
九.学以致用
1、 ,秋风吹散马蹄声。
2、河流大野犹嫌束, 。
3、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诗句是: 。
4、谭嗣同《潼关》中“ ”一句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5、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 , 。
读 潼关 做题.
1诗中 “ ” 一 句 点 明 了 地 点,“ ”一句点明了时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请对“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个句子加以赏析.
答:
【答案】
1、终古高云簇此城
2、山入潼关不解平
3、终古高云簇此城
4、秋风吹散马蹄声
5、河流大野犹嫌束 秋风吹散马蹄声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簇”“潼”等字词的正确书写。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簇”“潼”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读 潼关 做题.
1诗中“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点明了地点,“秋风吹散马蹄声”一句点明了时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网、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请对“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个句子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河。诗人不说黄河如何奔腾不羁,而说流入广阔的平原后仍嫌河床约束太紧;也不说山峰怎样高耸入云,而说进入潼关以后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这样写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变革社会现状的强烈愿望。
   潼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原文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注释
【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三、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最终,谭嗣同英勇就义,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四、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当时随父亲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五、诗意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赏析:
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诗歌主旨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作者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风骨。
八、问题探究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答:
(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九.学以致用
1、 ,秋风吹散马蹄声。
2、河流大野犹嫌束, 。
3、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诗句是: 。
4、谭嗣同《潼关》中“ ”一句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5、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 , 。
读 潼关 做题.
1诗中 “ ” 一 句 点 明 了 地 点,“ ”一句点明了时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请对“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个句子加以赏析.
答:
  潼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