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二、注释
《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送酒:用典。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三、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诗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四、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五、诗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六、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七、诗歌主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重阳佳节,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惜花思乡,更是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八、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
重阳节;
“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2)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
答:
明确: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3)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明确: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无人送酒来”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据《陶渊明传》记载: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析。
答:
明确: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6)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答:
明确: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9.学以致用
1.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中, “ □□□□□ ”的诗句点明写作的时间是重阳节, “ □□□□□ ”一句流露出诗人的惆怅情怀和凄凉心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诗的主旨句是: □□□□□ ,□□□□□ . 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做题.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 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答:
【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中, “ 强欲登高去 ”的诗句点明写作的时间是重阳节, “ 无人送酒
来 ”一句流露出诗人的惆怅情怀和凄凉心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诗的主旨句是: 遥
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 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三)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做题.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重阳节; “ 登高” “ 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
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二、注释
《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送酒:用典。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怜:可怜。
傍:靠近。
三、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曾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诗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四、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五、诗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六、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七、诗歌主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重阳佳节,诗人在行军途中的所思所想。表达的不仅是一般的惜花思乡,更是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八、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
(2)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
答:
(3)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
(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析。
答:
(6)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答:
九学以致用
1.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中, “ □□□□□ ”的诗句点明写作的时间是重阳节, “ □□□□□ ”一句流露出诗人的惆怅情怀和凄凉心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诗的主旨句是: □□□□□ ,□□□□□ . 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做题.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 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答: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