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课外古诗词曲】月夜忆舍弟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课外古诗词曲】月夜忆舍弟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7 18:44: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月夜忆舍弟
一、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注释
《月夜忆舍弟》:选自《杜诗详注》卷七。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况且。
未休兵: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同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 “羌村”三首等;
二、热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
三、揭露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等。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五、诗意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六、赏析
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张明非)
七、诗歌主旨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八、问题探究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
(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何种生存背景?
答:
(3)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九、学以致用
诗词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2.通过写景,点明时令,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句子是 “□□□□□,□□□□□”。
3.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的句子是“□□□□□,□□□□□”
4.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句子是“□□□□□,□□□□□”。
5.写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的句子是“□□□□□,□□□□□”
6.表现作者微妙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句子是 “□□□□□,□□□□□”
诗词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
(二)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答:
2.从诗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答: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月夜忆舍弟
一、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注释
《月夜忆舍弟》:选自《杜诗详注》卷七。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况且。
未休兵: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同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 “羌村”三首等;
二、热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
三、揭露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等。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五、诗意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六、赏析
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张明非)
七、诗歌主旨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八、问题探究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何种生存背景?
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3)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九、学以致用
诗词默写
1.《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2.通过写景,点明时令,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句子是 “□□□□□,□□□□□”。
3.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的句子是“□□□□□,□□□□□”
4.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句子是“□□□□□,□□□□□”。
5.写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的句子是“□□□□□,□□□□□”
6.表现作者微妙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句子是 “□□□□□,□□□□□”
【答案】
1.《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2.通过写景,点明时令,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句子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的句子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4.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句子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5.写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的句子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6.表现作者微妙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句子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词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
【答案】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
【答案】
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表达的情感: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戍鼓断人行”表达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之情。
(二)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答:
【答案】诗圣 律
【解析】考查与杜甫相关的文学常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从诗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答:
【答案】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和对诗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能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
【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理解。结合诗文内容具体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国破家亡,诗人也在外漂泊,离家时所,处于对故乡的思念,在诗人眼中什么都是家乡的好,就连天上的那轮明月也是在故乡才更显得明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