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卷
考试范围:1-4单元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新石器时代,我国各处的农业村落都已具相当规模,星罗棋布地分散在各地。下列文化遗存,位于图中所示“中原文化区”的是( )
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3.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 D.王政统治得到一定强化
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5.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
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6.如表为孔子的一些经济思想。由此可见,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 )
治民观 赋税观 节俭观 生态观 诚信观 货值观
居敬行简 敛从其薄 宁简毋奢 取物有节 无信不立 待贾而沽
A.天下为公 B.以民为本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7.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现出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各诸侯国的统治 B.奠定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生产生活有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8.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特牲馈食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 )
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B.儒家学说地位上升
C.国家一体局面形成 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9.刘邦建立汉政权后,大封异姓功臣诸侯王,如图1所示;不久剪除异姓王后,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如图2所示。这反映了汉初( )
A.摒弃秦朝地方行政体制 B.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C.“与民休息”政策的落实 D.国家无力直接控制地方
10.汉景帝时,朝廷把秦时17岁傅籍,即男子正式成为征发徭役对象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籍;诏令诸侯王丧葬,包括开掘墓坊、修治陵墓及送葬等事,征用民役不得超过300人。这些做法( )
A.消除了秦朝制度影响 B.促进了小农经济产生
C.践行了与民休息政策 D.削弱了诸侯割据势力
11.北魏在沿边诸地设置州郡,并设置“护匈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校尉”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这些措施( )
A.延续了历朝的民族政策 B.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C.适应了政治改革的形势 D.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12.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13.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清朝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台湾府,乾隆帝平定新疆大乾隆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
A.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 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4.唐太宗年间,上层社会开始流行女扮男装。有学者认为这与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有关。也有学者指出,隋和唐初统治阶层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进而提出这一现象是粟特人随着唐朝开拓疆域大批入境所致。这反映了( )
A.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解释 B.史观不同引发学术争论
C.前学者解释优于后学者 D.史实拓展推动史论深化
15.元代科举在各考场均设置考试官、监视官、封弥官、誊录官以及有关的工作人员;主办机构的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入试举子除允许带指定的文典外,其余的书籍、文字一律不准带入。其意在( )
A.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B.树立元政府良好形象
C.防范官员徇私舞弊 D.选拔有真才实学官员
1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兼并严重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17.如图为画家刘松年绘于南宋初期的《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 )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 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
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
18.北宋徽宗年间,“童贯宣抚陕西,得便宜行事。时长安百物踊贵,钱币益轻,贯欲力平之”,负责财经的官员曲意逢迎,“取市价率减什四,违者重置于法”,商人被迫以罢市加以抵制。这一现象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市民阶层初具规模
C.儒家伦理观受冲击 D.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19.元朝的地方行政区,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
A.适应了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共同发展 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
20.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 )
A.阻断了民族交融之路 B.削弱地方割据的地理影响
C.不利商业的长途贩运 D.开创了全新地方区划模式
21.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 )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有效规避了文官集团的斗争
C.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 D.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22.明朝内阁最初建立时,实际上是翰林院的一个负有特殊职责的分支机构。仁宗即位后,命杨士奇等“悉掌内制”。宣德年间,宣宗命阁臣代为批答奏章,其办公地点也由御前转为文渊阁,宣德七年,文渊阁正式成为内阁官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 )
A.政治地位不断上升 B.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C.逐步掌握决策权 D.使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23.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文化眼光敏锐 B.短篇小说市场广阔
C.科举考试内容变化 D.市民阶层精神需求
24.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
清初 “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 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 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 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25.乾隆二十四年,颁行“防夷”措施: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规定的行商的商馆中;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这反映出清政府( )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尚书省的主要职能及三省六部制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
27.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8分)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28.中国古代统治者高度重视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狩二年,长城从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长城又从酒泉郡修到了玉门关,并建造了观察敌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耸于高岗,起伏且错落。李广利调吏士数百在抡台及渠犁屯田,积蓄粮食,以供汉帝国使者之用。 ——摘编自朱鸿《丝绸之路通鉴》
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势力强盛。东突厥连年发兵,侵扰唐朝北部边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对此,唐太宗明确表示反对:“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贞观三年八月,唐太宗咚颉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师都的地方割据政权为由,命李靖讨伐东突厥。贞观四年,唐军大胜突厥。
——摘编自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以处理与东突厥、薛延陀政权关系为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设置酒泉郡的历史背景,并分析汉武帝治理长城沿线的历史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讨伐东突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在原突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
(6分)
参考答案
ADDAD BDDDC CBCDA BCBAB DADDD
26.(1)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可世袭。
(2)特点: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唐朝宰相的权力削弱。影响:三省职权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监督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为后世历朝沿用。
(3)职能:承旨出政;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
27.(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答出两点即可)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答出两点即可)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答出两点即可)
28.(1)历史背景:西汉击败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历史影响:防御了匈奴,保护了内地人民的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长城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
(2)原因:东突厥威胁唐朝统治;东突厥内部矛盾重重,势力衰弱;唐太宗考虑民生,不愿意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管辖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