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河南辉县郭亮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背靠高山,前临绝壁。一条长约2000米的巨大悬崖隔开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自1972年开始,村民们花了5年多时间在绝壁中凿出一条长约1300米的挂壁公路——郭亮洞,终于打开了村庄与外界交流的通道。
1.挂壁公路开凿前,郭亮村是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限制了当地村民的活动,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2.一条公路,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议一议,挂壁公路的开凿对郭亮村有哪些重要意义?
3.该村的聚落规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该地位于太行山深处,山高壁陡,险峻的地形限制了该村与外界的联系,也限制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该地与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拓宽了该地的旅游市场,促进其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01
0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什么是聚落?
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聚落的类型:城市和乡村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思考:乡村和城市在规模大小、形成早晚等的区别。
2、聚落形态:条带式、放射式、团聚式、组团式、棋盘式
2、各类地形与聚落的关系
①平原※形成聚落的有利因素:地形平坦开阔,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水陆)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河流较少平原:聚落多呈团聚式(圆形或多边形),分布密集,例如华北平原。
河流较多平原:聚落往往沿高地呈带状,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特例:
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聚落少。 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气候寒冷,沼泽、冻土广布,聚落少。
② 山地、丘陵
※聚落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前冲积扇、山谷、河流两岸高地或者山间盆地、开阔低地。
※原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特例:※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聚落多呈条带状分布于河漫滩平原。
原因:①高原上的河谷地区,地势低,气候相对温暖;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④水资源丰富。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热带地区高原地区气候凉爽,城市较多。
阅读书本48页《半坡村落》,回答下列问题。
1.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2.当时先民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总结半坡原始村落与地形的关系
与地形的关系 原因
村落坐落在山坡的南面
坐落在河流阶地
河流的凸岸
人工壕沟环绕
向阳,山地阻挡北方冷空气
有肥沃、深厚、疏松的土壤,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水流缓,水浅,取水方便;凸岸泥沙淤积,产生新土地;天然水面环绕,有利于军事防卫
防野兽、排水、军事防卫
活动1: 读图2-52、图2-53,完成相关任务。
1.图2-52、图2-53中,哪一个是山区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试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活动1: 读图2-52、图2-53,完成相关任务。
1.图2-52、图2-53中,哪一个是山区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试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图2-52是山区聚落,图2-53是平原聚落。山区的聚落多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相对稀疏,规模小;平原地区的聚落相对密集,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受地形的限制较小,且耕地广而集中,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山区地形则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耕地面积小,且分散于山间盆地或谷地等相对平坦的地区,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总结: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分类 地形 人口 空间分布 聚落规模
平原
山区
平坦开阔
多
集中
大
复杂
少
分散
小
活动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材料P49)。
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丽江古城的建设,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活动2: 读图2-54、图2-55,完成相关任务。
1.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丽江纬度低,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季西北风的天然屏障,所以其冬无严寒;古城座落在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夏无酷暑。
古城利用了丽江坝子(山间小盆地),地势平坦;北、西两面依山,可阻挡冬季风;东、南两面地势比较开阔,便于夏季风深入;小盆地地形也有利于水源在此汇聚,方便居民用水。
活动3: 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河流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城镇呈串珠状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上,各城镇之间有交通线路相连。
小结:我国不同地形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北方平原地区
南方丘陵
多分布在绿洲上
分布在河谷地区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山区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土壤肥沃,适于
耕作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
河畔等地)
交通便利(交通
沿线和交汇处、
沿海港口等地)
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
(林、渔、矿
等地)
拓展: 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舒适的气候
历史文化、宗教信
仰生活习俗等
1. 西藏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 半山腰
B. 狭窄河漫滩平原
C. 三角洲平原
D. 高山顶部
读下图,回答下列题。
B
2. 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 )
A.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B. 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C. 半山腰降水丰富
D. 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
A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地形、气候、水文、人口、资源等,在各种自然条件中,对交通线路影响最深刻的是地形。
在不同的地形区,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活动4: 下图反映了我国地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对比分析我国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2.讨论我国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活动4:
1.对比分析我国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2.讨论我国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交通线路密度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小。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疏东密的特点。因为第三级阶梯地区海拔较低,以平原与丘陵为主,交通线路较多,密度也最大;第一第二阶梯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地表起伏大,因而交通线路稀疏。
活动5: 读图,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2.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1. 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多呈“之”字形分布
山地地区“之”字形公路
(1)考虑因素: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选线的影响
(2)主要原则:
①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②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③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科学技术进步,
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
路一桥一隧
相结合
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科技进步使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减弱
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
港珠澳大桥
青藏铁路
英法海底隧道
科学技术因素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阅读教材P54“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黄河河谷,并沿着河谷向外围扩展。
探究:地形因素对兰州城区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兰州城区卫星影像图
兰州城区主要交通线路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兰州城区所在区域,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黄河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兰州城市布局沿黄河分布。
阅读教材P51“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黄河河谷,并沿着河谷向外围扩展。
探究:地形因素对兰州城区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兰州城区卫星影像图
兰州城区主要交通线路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的走向。
受地形和城市形态的影响,兰州市城区主干道应呈东西走向。
阅读教材P51“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黄河河谷,并沿着河谷向外围扩展。
探究:地形因素对兰州城区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兰州城区卫星影像图
兰州城区主要交通线路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地形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形态、密度、分布、规模等。
铁路公路区位分析
(1)①为什么修 社会经济已成为决定性因素,人口、城市和各类资源对交通线选址起决定作用。
②在哪里修
a.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b.降低技术难度和建设成本(平原线路建设成本低),提高工程安全性,减少环境破坏;
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安全,增加经济效益 ;
d.远离重要文物古迹。
经济:a.完善交通网,缓解交通运输压力;b.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c.加快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社会:a.加强区域间联系与科技文化交流;b.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建材工业),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c.巩固国防;d.促进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
铁路和公路(国道):节省运营时间,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直达运输为主,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
地方性公路( 省道、县道、乡道):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尽量多通过居民点、车站、码头。
铁路、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多从城市边缘通过:保护城市环境,减轻城区交通压力。
在哪里修
气候 ①应注意沿线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 ,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②湿润地区注意排水,干旱地区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不利影响。
水文 交通线应避开沼泽地(保证运输安全),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涵总长度(减小工程量,节约成本)。
地质条件 交通线应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喀斯特地貌区,开凿隧道从背斜部位穿越。
生态环境 干旱地区、山区(山地、丘陵、崎岖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要注意植被保护,尽量避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③能不能修
保证因素:科学技术是关键,能减少自然条件限制。 青藏铁路的修建需要技术支持。
制约因素:投资成本、建设难度、运营管理效率。
铁路在山区沿山谷、山间盆地和山麓地带分布:节约建设成本;
降低技术难度;
增加工程施工安全;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安全性。
以桥代路
(1)山区:山高谷深,为了行车安全。
(2)平原:经济发达,为了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可以减少对路面其他交通运输线的干扰,减少弯道,保障运输安全、便捷。
(3)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青藏高原):保障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减少对野生动物干扰;防止冻土冻融造成路基下沉。
(4)京哈铁路:途径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不需以桥代路。
大桥、隧道、地铁
(1)跨海(江)大桥:造价较高,施工有难度,工程风险较小;交通量大,运行费用较低;通车受大风、暴雨、浓雾限制;占有海、江面和空间,限制港口和航运发展(桥墩与航船有碰撞隐患);海水腐蚀性强。
(2)海(江)底隧道:造价较低,施工难度大,工程风险较大;交通量小;运行费用较高;全天候通行,对海、江面和空间没有影响,不影响航运;需完善通风措施。
(3)地铁:
①少占地面空间,节约城市用地。
②缓解地面交通紧张状况。
③地铁受其他交通影响小,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益高。
港珠澳跨海大桥
(1)建设困难:台风;海浪侵蚀;跨度大;修建海底隧道难度大; 投资多;技术水平要求高。
(2)建造6.7千米海底隧道原因:该海域位于飞机航道上,修建海底隧道有利于飞机的起飞和降落;修建海底隧道有利于轮船的航行。
(3)意义:加强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带动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缩短了香港和澳门、香港和珠海之间的通行时间(节省能源消耗)。
港 口
①筑港条件:陆地地形平坦、开阔(观察:等高线),便于修建码头、仓库、道路工厂等,填海造陆是为了扩建海港的陆域面积。
②航行条件:水流平缓、水面开阔、水位深,利于航行(观察:等深线)、冬季气温决定河水有无结冰期和通航时间。
③停泊条件:水深、水面开阔、避风、避浪,(海港:天然港湾内部,河港:河道侵蚀岸)。
④经济腹地条件(决定港口前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各类交通便利,港口经济腹地广,港口前景广阔。
⑤ 城市(与港口互为依托):靠近经济发达城市。
⑥政策: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有利于港口的发展
不利区位:泥沙淤积,结冰封冻,气象、海况条件差,经济腹地狭小,水域浅、交通区位下降。
航空港
(1)气候:低云雾、少暴雨、小风速、能见度高。
(2)地形:平坦开阔,利于沿盛行风方向修建跑道(逆风起降);地势较高(潮湿低洼处易出现雾);坡度适当,排水通畅;地质条件良好,地基稳定。
(3)与城市联系:距城市较远,有快速干道与城市相连:航空港占地大,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严重,且城市、工业区易出现烟幕。
汽车站(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
(1)自然因素:长途汽车站地面开阔平坦,利于大量汽车的进出和停放。
(2)社会经济因素:公交车站建在市区内人口流量大的交通干线两侧。长途汽车站建在市区边缘, 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对外交通(火车站、码头)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利于方便旅客。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01
0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云南元阳梯田
迪拜朱美拉棕榈岛
洞庭湖围湖造田
是哈尼族人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减小了坡度,减轻了水土流失。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由一个像棕榈树干的人工岛、17个棕榈树枝形状小岛以及围绕它们的环形防波岛组成。建设人工岛,使水域成为了陆地。
围湖造田是将湖泊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调蓄功能,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特点: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明显的影响。
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
2.主要活动方式:
如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等。
填海造陆
三峡水库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修建堤坝
对地形的影响: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利:蓄水、防洪、调节径流、改善库区气候、航运、发电、灌溉、旅游。
弊:水质下降、诱发地质灾害、下游水量减少、含沙量减少。
开挖河道
利:合理配置水资源,开挖运河促进经济发展,缓解洪涝灾害。
弊:经济投入大,破坏水源地、沿线和输入地的生态平衡。
修筑梯田
利:增加耕地面积,保持水土。
弊:修筑过程易发生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
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修筑梯田后,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面上,耕地的坡度减小,坡面上的水流流速减慢,侵蚀作用减弱;同时田埂稍高于梯田面,使水肥不易流出,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修筑梯田
利:增加耕地面积,保持水土。
弊:修筑过程易发生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
对地形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利: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城市假设和工业生产用地。
弊:加重海水污染,水质恶化,改变沿岸景观,破坏生态平衡。
填海造陆
影响植被
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营造防护林
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引用河水
大量引用河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地形与人类活动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对运输分布的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本节小结
1. 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
A. 避开河谷 B. 避开山脊
C. 联系居民点 D. 避开断层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题。
2. 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C
A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世代耕作留下的杰作。
3.梯田的开发改变了 ( )
A.地貌类型 B.坡向 C.坡度 D.土壤类型
4.元阳梯田的开发,有利于( )
①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景观结构,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②扩大耕作面积,保障农业产量
③保持当地水土
④增加土壤肥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