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随堂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基础练习篇
一、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B.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C. 不逾矩(逾期)
D.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下列《论语》中的名句默写错误的一项是
A.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B.刚、毅、木、讷近仁。
C.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D.有言者必有德,有德者不必有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别人的尊称;“匹夫”是指平民中的男子。
B.不同年龄的人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如四十岁称为“不惑”。
C.《论语》,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D.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和孟子合称为“孔孟”。
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二、非选择题
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⑸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博学而笃志 ②即之也温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选自《凿壁借光》)
【注】①逮:及,到达。②邑人:同乡。③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④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语段(甲)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4.读了语段(甲)(乙)后,关于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素养提升篇
9.[语境释义]阅读下面两则语录,完成相应的任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曾子曰:“传不习乎?”
“习”字有以下几种注释,你认为哪一项更加合适?请联系下列解释,并结合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习:温习。(课文注解)
②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习”一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杨伯峻《论语译注》)
③习,数飞也。从羽从白。(许慎《说文解字》)会意字。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
10. [语言表达]班级举行诵读活动,在诵读《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所起的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会怎样说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