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学习定位
学习目标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
⑵、认识灭火的原理。
⑶、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⑷、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奥运圣火从其发祥地希腊传遍全世界的五大洲。
运载神州七号的火箭顺利升空
快乐的篝火晚会
火,是人类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开来!
——恩格斯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了。
发出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思考交流】
你对燃烧的认识有哪些?
S + O2 SO2
点燃
3Fe+ 2O2 Fe3O4
点燃
2Mg+O2 2MgO
点燃
发光、放热、氧化反应
共同点:
一、燃烧的条件
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火”是指物质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
什么叫火?
1.燃烧:
2.燃烧的特征: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吗?
不一定。比如灯泡发光、放热,但不是燃烧。
1.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2.食物的腐烂
3.铁的生锈 4.动植物的呼吸 5.点燃火柴
下列变化中哪一种是燃烧
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吗?
泥土
火柴
石头
木材
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1)可燃物(物质具有可燃性)
3. 燃烧的条件:
现象 分析
水中的白磷 通氧气前 通氧气后
铜片上的白磷
铜片上的红磷
不燃烧
能燃烧
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能燃烧
不燃烧
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比红磷低。即着火点低。
实验现象
【实验7-1】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答: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思考并讨论:
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700~750
着火点对于物质来说是固定不变的,一般不能升降着火点,只能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
3.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
中燃烧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
条件?
答: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4.思考如何使铜片上的红磷燃烧起来?
给铜片上的红磷继续加热。
燃烧条件的探究(改进版)
减少白烟对空气的污染
讨论:改进后的装置,有什么优点?
白磷
红磷
95℃热水
氧气
可燃物
着火点
综合上面思考题,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火三角
同时满足.
缺一不可!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同?
因为薄的、小的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
所以燃烧的比较旺盛。
因为物质的性质不同,燃烧的情况也会不同。
因为物质燃烧的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系。
交流讨论:
3、为什么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2、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好燃烧?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那么原因是什么?
随堂练习
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酒精的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柴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酒精挥发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C
如果遇到火灾,那么该如何灭火呢?
火亦可
带来灾难
火可以
造福人类
下列灭火方法中涉及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降温至该物质着火点以下
煤气罐着火,
湿棉被盖灭
森林灭火,
形成隔离带
住宅或物品着火,
用水喷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油锅着火,
锅盖盖灭
观察与思考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用好火) (防好火)
1. 可燃物
2. 氧气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1. 清除可燃物
2. 隔绝氧气
3.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
(即破坏燃烧的条件)
缺一不可
只需其一
开设防火隔离带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高压水枪灭火
灭火事例和方法
隔绝空气
用灯帽盖灭
熄灭酒精灯
破坏哪种燃烧条件
灭火方法
灭火事例
油锅着火
加入较多的蔬菜
降低温度
熄灭蜡烛
嘴吹灭
降低温度
纸箱着火
用水浇灭
降低温度
煤气着火
关闭阀门
隔绝可燃物
森林着火
开辟隔离带
隔绝可燃物
1.灭火的原理
试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与探究
1 2 3
现象
原因
正常燃烧
产生气泡后,蜡烛熄灭
隔绝空气
同时具备燃烧的3个条件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
熄灭
Na2CO3+2HCl===2NaCl+H2O+CO2↑
装置倒置时,浓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接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强大的气压使二氧化碳气体夹带液体一并溢出,喷射在可燃物的表面以达到隔绝空气及降温的作用。
装置正立时,放在小试管中的浓盐酸与盛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不能接触,因而不能引发反应。
2.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2HCl=2NaCl+H2O+CO2
切勿让侧管对着别人或自己!
注意:
常用灭火材料
1、水既能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受热蒸发的水蒸气还可以把空气隔离。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不少灭火器中的灭火材料就用二氧化碳。
干粉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
压缩二氧化碳吹干粉,用来扑灭油、气引起的失火。
喷射液态二氧化碳,用来扑灭图书、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引起的失火。
水基型灭火器
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层,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3、灭火器
一旦火灾降临,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中应如何更好地逃生
逃生方法
逃生方法
逃生方法
1.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由于炉火燃烧面积大,产生的热量多,用扇子扇时,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但温度没有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却提供了氧气,所以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
而烛火的着火面积小,产生的热量少,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周围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交流讨论:
油的密度比水小,如果用水灭火,油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火会向外蔓延,火势增大。
3.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柴?
煤的着火点较高,先引燃纸与木柴,纸与木柴着火点低,燃烧放出的热量足可以达到煤的着火点。
4.镁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根据这个信息你对燃烧有什么新认识?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如果金属镁着火了,应该如何灭火?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会支持燃烧。燃烧是放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镁着火了,可用沙土盖灭。
5.室内着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因为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会更旺。
燃
烧
的
条
件
可燃物
氧气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清除可燃物
隔绝氧气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灭
火
的
原
理
灭火的根本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归纳与总结
课堂小结
1.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C
随堂训练
A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阻止石油喷出
D.设法降低油井的温度.
A
4.《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烧得更旺。
“火箭”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东风输送了氧气。
可燃物被转移了
大量的氧气
美国9.11事件
蘑菇云
都发生了爆炸,什么是爆炸?
鞭炮
鞭炮中的火药装在一个纸筒中,纸筒的两端都用泥封了口,当点燃鞭炮时,火药在密闭的空间中发生急速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对纸筒产生强大的压力,胀破纸筒而发生爆炸。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1.爆炸: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剧烈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
你理解了爆炸吗?
化学变化
2.爆炸的条件:
1.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的燃烧;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或氧气浓度较高。
注意:并非所有的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3.爆炸的
类型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如图Ⅰ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Ⅱ所示)。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7-2:
现象
实验说明
面粉发生爆炸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为什么在面粉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原因: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接触面积大),它们接触明火(剧烈燃烧),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火药、煤粉、面粉等粉尘,可燃性的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遇火也会发生爆炸。如:H2、CO、CH4等。
4.能发生爆炸的物质:
煤粉、火药
面粉
可燃性的气体
气 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H2 4%—75%
CO 12%—75%
CH4 5%—15%
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含量时,遇到火源就会发
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就称为爆炸极限。
5. 爆炸极限: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在加油站、煤矿矿井等场所处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交流讨论】
6. 防止燃烧和爆炸的措施:
(1)破坏燃烧条件;
(2)避免产生电火花(如不使用手机、不开关电器等);
(3)降低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含量(如开窗通风)。
7.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禁止烟火
禁止放易燃物
禁止然放鞭炮
禁止带火种
禁止吸烟
禁止标志
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当心火灾—氧化物
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警示标志
定向爆破
开山采矿
8. 利用爆炸为人类服务:
课题1:燃烧和灭火小结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
灭火
原理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燃烧的
条件:
1.燃烧的定义: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练习】
1、安全警钟应时刻长鸣。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油锅着火,锅盖盖灭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D.面粉厂内,禁止吸烟
B
2、2021年5月12日足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必须严禁烟火
B.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气而灭火
D.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
3、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
A.吹灭蜡烛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关闭炉具阀门 D.用高压水枪灭火
B
4、不慎将少量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了,用湿抹布覆盖能灭火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隔氧又降温 D.产生二氧化碳
C
5、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C
6、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 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 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 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