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书 愤
陆 游
.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主张抗金,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特点: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解 题
书:写
愤:愤懑,悲愤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豪壮悲愤的感情基调
.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报国欲死无战场
思考:
本诗中诗人“书”了哪些事
合作探究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难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他揽镜自照,鬓“已”先斑,“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
.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后人敬仰,千载而下,有谁可与他相提并论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书愤》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
诗人“书”了哪些事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明确:
.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诗人的忧愤针对几个层面
①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②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③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思考:
作者借北望中原,通过回顾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自己年华虚度、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报国欲死无战场,书生无地效孤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思考1:本诗颔联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诗人省略动词,把六个名词叠加,体现了战斗豪情和报效国家的雄心,也体现了诗歌的精练和含蓄性。
这种名词叠加的修辞手法叫“列锦”,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品读特色
.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屡次建功被皇帝猜忌,皇帝要杀他时说:“乃复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自许“长城”,可见其少时之捍卫国家之豪情壮志。
“出师一表”用诸葛亮作《出师表》的典故。诸葛亮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作为终身大业。诗人对诸葛亮推崇、仰慕,并以此自勉。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思考2:本诗用了什么典故 有何作用
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用典明志,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
思考3:“愤”的感情是怎样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豪情万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年华空老!
拓展延伸-----用典题型
【答题步骤与提示】
1、找出用典的地方
2、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3、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前人曾评论骆宾王“少年落魄,薄宦沉沦”,结合前人论述,分析本诗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用了荆轲刺秦王前,燕太子丹于易水为其送别的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荆轲的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赞美,也抒发了自己不为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慨,借古抒怀,寓情于景。
作业
1、背诵本诗
2、收集陆游其他爱国诗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