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学习探究》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会提出问题及作出假设(2)实验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3)知道实验设计的原则(4)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2.过程与方法:(1)提升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能力、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2)赞同实验结论的得出是科学家要经历多次实验和探索,体会到科学研究不易与艰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实验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生物新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之一,并把“科学探究”列为课程内容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一个一级主题,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节课是在经过全册学习后,开辟的“科学探究”实验专题,把探究性实验知识的学习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作为个复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验情境中领会、掌握有关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深入思考,并能自主探索、发现新问题、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设计探究性实验能力的整体提高,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但对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基本原理的运用不明确。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数据的能力,但分析数据和表达交流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对科学探究保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可进一步提高。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希沃白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忆旧知、导入课题 1.回忆“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分布”的实验。2. 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当时做实验提出的问题。3.作出假设,提问:为什么作出有影响的假设? 4.引导学生归纳出作假设的一般方法。假设需要依据已有的经验、事实。5.制定计划,引导学生回忆制定计划的过程。提问:变量是什么?设定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原则。 6.提问: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光照这个变量引起的而不是其他因素的引起的?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变量原则。7.提问:为什么选择10只黄粉虫而是1只黄粉虫?引导学生明白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理平行重复原则。8.实施计划,播放当时做实验时的视频,回忆实验操作过程。9.得出结论,提问:对数据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回忆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10.表达与交流,展示两组实验数据,比较两组数据,提问:为什么有的小组的数据不太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思考回答回忆、推测、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课题,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二、分析数据、发现新问题 1.引导学生讲到可能是黄粉虫幼虫大小不一致引起的。2. 提问:大家了解黄粉虫幼虫的习性吗?如果不了解,该如何做?引导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3.播放黄粉虫幼虫发育视频4.提问:黄粉虫发育过程有哪个时期,它的发育方式是? 5.追问:在黄粉虫的不同幼虫时期,都有什么特点?展示文字资料。6.过渡:黄粉虫幼虫的不同时期,其实是不同虫龄的幼虫,选择不同虫龄的幼虫会对我们的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吗?我们就来探究光照对不同虫龄的黄粉虫幼虫分布的影响。 思考回答观看视频阅读资料 从做过的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领悟遇到未知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解决问题。懂得联系其他的相关知识。
三、探究不同虫龄对“黄粉虫实验结果”的影响。 1.提问:针对这个探究,我们提出的问题是?2.引导学生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提问:需要哪些实验材料?4.四人一小组,讨论制定的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单。 5.用希沃助手,展示学生制定的计划,引导其他同学对其计划进行点评和完善。6.实施计划,课前做好实验,展示实验图片7.得出结论,展示真实实验数据,解释实验数据,让学生将数据转化成折线图。8.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折线图,得出什么结论。9.展示三种虫龄的折线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得出结论。10.表达与交流,提问:今后7年级同学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建议? 思考回答分组讨论,制定计划汇报讨论结果点评绘制折线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从做过的实验中,进行新的探究。深入思考。提升实验设计能力、表达交流、数据分析的能力根据结果、联系实际、提出合理性建议
四、科学探究方法 1谈话,我们在探究光照对不同虫龄的黄粉虫幼虫分布的影响这个科学探究,用到了哪些方法? 思考后回答 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五、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新认识了黄粉虫这种动物,如果继续探究,我们还可以探究哪些非生物因素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思考、自由发言 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板书设计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