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情思大碗茶》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九年级上册《前门情思大碗茶》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出,弘扬民族音乐,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韵大鼓特色的歌曲,通过欣赏、学唱和模仿,让学生感受“京腔京韵”的独特魅力,并带领孩子们走进不常涉猎的艺术宝库,唤醒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
四、教材分析:
《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京味歌曲,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格。乐曲是宫调式,4/4拍,二段体结构。歌词隽永, 有京韵大鼓特色。它吸收了北京曲艺音乐的素材,并借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来处理歌词,保证了字正腔圆、声声入耳。在伴奏中使用了电子合成器模仿三弦、琵琶等音,使作品京味十足,韵味无穷。
五、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对象是本校九年级的学生,总体上来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喜欢流行音乐,很多学生对传统音乐知之甚少,对我国传统的音乐艺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没有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的意识。
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聆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歌中远方游子归故里的爱恋之情,体验并感受歌曲中京韵大鼓的韵味,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情感目标:使学生对我国的曲艺艺术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能主动搜集并学唱曲艺、戏曲类音乐,从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3、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学唱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前面一部分,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的审美体验。
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感受歌曲中京韵大鼓的韵味。
2、难点 :唱出歌曲的情感和韵味。
八、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 :
1、第一遍聆听歌曲,初步感知歌曲
师: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觉得它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生:音很绕、有儿化音、最后音很高、像唱戏、像京剧……(各种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大家说的都很好,特别是儿化音和独特的旋律足以体现出它的北京风味儿,这是一首具有浓郁老北京风格的现代歌曲。
〔设计意图:先声入耳,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好奇,引起他们对这首歌的兴趣,激发他们想了解歌曲的欲望。〕
2、出示歌曲曲谱
(1)指导学生朗读歌词。
(2)提问:你知道北京的前门在哪里吗?你喝过北京的大碗茶吗?
下面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走进老北京。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内容有所了解,并带着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去聆听、欣赏歌曲,为进一步理解歌曲作准备。〕
3、走进老北京
(1)、逛一逛老北京前门大街
多媒体播放老北京前门大街的场景——画面配以《前门情思大碗茶》(2)、喝一喝老北京的大碗茶
a.简单介绍北京大碗茶;
b.出示图片,看看这群老北京他们边喝茶边干什么?
生:看戏,看表演……
〔设计意图:前面的铺垫已经让学生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这时通过对图片的观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产生新的疑问,这是什么表演?从而引出“京韵大鼓”。〕
4、京韵大鼓
(1)、简单介绍京韵大鼓: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改以北京的语言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等,演员自击鼓掌握节奏。
(2)听一听于魁智演唱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受民族曲艺音乐的风味。听后请同学谈一谈京韵大鼓的表演有哪些特点?
生:一个人演唱、连唱带敲、语言有北京特点……
师总结:京韵大鼓的表演特点(讲解)
有关“曲艺”知识,顺带区别戏曲与曲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落实了“京韵大鼓”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知道了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老北京的文化,能帮助学生后面更好的感受歌曲中京味浓厚的特点。〕
5、比一比,想一想———第三遍聆听歌曲
听《前门情思大碗茶》,想一想和京韵大鼓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学生讨论并回答。(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这首歌曲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现代歌曲与传统艺术的巧妙结合)
师小结:《前门情思大碗茶》,就是一首带有京韵大鼓风味的歌曲,这么好听的歌曲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吧。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看了老北京的人文习俗后,对歌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经过多次聆听,自然会产生演唱的欲望,适时抓住时机,提高学生想唱的兴趣。〕
6、唱一唱
(1)、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歌曲
乐曲是二段体结构,音乐的前半部分(A段)从“我爷爷小的时候 ”至“就着一口大碗茶”,表达了归侨回到朝思暮盼的前门时,回忆起儿时和祖辈在衰草蓬生的北京所度过的灰色年华,如今再看到英姿挺拔红墙碧瓦的北京时,带着童心想再喝一口大碗茶的喜悦心情。音乐开始带着叙述的口味,随着思绪起伏,有时显得十分激动,有时仿佛又回到难忘的童年。
音乐的后半部分(B段)从“啦啦 ”开始到结尾,旋律在高音区展开,表现出游子难以抑制的激情,通过“前门大碗茶”倾诉出华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祖祖辈辈都会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意愿。
(2)、跟着老师唱一唱,注意歌曲中的装饰音,要做到字正腔圆。
(这首歌曲的学唱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时采用最原始的跟唱法,即教师演唱完一句学生随即跟唱,教唱的时候教师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上音准、节奏和装饰音的错误,特别是其中有一难句“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从音准和节奏上都需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这一环节需要较长时间,课堂上学生唱的很认真,对歌曲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跟唱效果显著。)
(3)、跟着音乐唱一唱,模仿歌唱家的演唱风格,感受歌曲中曲艺的风味。
〔设计意图:学生演唱的积极性被调动后,及时让他们试一试唱一唱,亲身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感受歌曲中曲艺的韵味,加深情感体验。〕
7、课堂小结
通过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无穷魅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多关注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教学反思
这堂课总体流程上非常顺利,特别是学生在学唱环节的表现让我既有惊喜又有感动,虽然普遍觉得歌曲难唱,但学起来却很带劲儿唱的很快乐。另外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比较陌生,知之甚少,分不清戏曲的概念,把民歌、戏曲、曲艺混为一谈。而戏歌的出现犹如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拉近与戏曲的距离,为学生认识传统艺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式。歌中有戏、戏中有歌是戏歌的一大特点。但究其根本不是戏而是歌,因此孩子们喜欢接受、乐于接受。也正因为大部分戏歌又以流行歌曲为主旋律,唱起来朗朗上口,又因为戏歌里融入了戏曲元素,使得歌曲别有一番滋味,让学生在听着唱着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引起学生思考和共鸣,从而培养他们逐渐喜欢戏曲、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情感。因此用戏歌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戏歌的欣赏到戏歌的学唱开始,逐渐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用戏歌架起戏曲与歌曲之间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戏歌的桥梁作用。为他们认识戏曲、热爱戏曲、学习戏曲,弘扬民族音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作为一种新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结晶,戏歌的意义是无需赘言的。在经过漫长的艺术发展进程后,戏歌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以一种新的姿态,引领新的时尚。也希望音乐工作者们多创作一些优秀的戏歌,为振兴民族戏曲尽一份力,也让这些好的戏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为戏曲的兴旺出一把力,引领学生进入戏曲的殿堂,让祖国的戏曲文化发扬广大,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