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天气系统同步课时训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3天气系统同步课时训练(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18 07:0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天气系统—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
【基础练习】
1.下图是某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是( )
A.甲地阴雨,受暖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冷锋影响
C.丙地阴雨,受暖锋影响 D.丁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2)锋面过境后,甲地的天气状况是( )
A.天气转晴,气温升高 B.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C.天气转雨,气温下降 D.天气转雨,气温升高
2.气象谚语凝聚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理研学团队通过记录我国北方某县天气实况(下表为部分记录摘取),开展气象谚语“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验证实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前期天气 大雾时间 之后天气
1 1~13日晴 14日早 14日白天降水
1 17~19日晴 20日早 20~22日降水
1~2 1月23~28日晴 1月29日~2月1日 3~5日降水
7 26~30日雨 31日早 晴好
(1)该县1月主要受( )
A.盛行西风影响 B.副热带高压影响 C.锋面气旋影响 D.冷性反气旋影响
(2)该谚语中前后两次“雾”出现的原因分别是( )
A.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减弱 B.大气逆辐射增强,水汽含量减少
C.大气逆辐射增强,云层厚度增加 D.水汽含量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
【能力提升】
3.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露,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如图示意某次台风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月,当台风中心位于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暴雨如注,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气流( )
A.势力强大,移动速度快 B.受山地阻挡抬升,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C.与盛行偏西风相遇,形成锋面 D.沿山坡下沉,水汽凝结速度快
(2)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 )
A.气压升高,雨势增强 B.气压降低,风速增大
C.气压降低,雨势减弱 D.气压升高,风速减弱
4.下图是“某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图”。其中甲(40°N,110°E),乙(40°N,115°E)是近地面的两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地附近天气系统表示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乙两地在此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甲地沙尘漫天 B.乙地晴朗少云 C.甲地连续性降水 D.乙地"梅雨"连绵
5.在气象学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下图为浙江省2010-2019年出入梅日期及梅雨期间雨量图(横条的左端表示入梅日,右端表示出梅日,长度表示梅雨持续的时长)。浙江省平均每年6月10日入梅,7月10日出梅,年均梅雨量为301mm。据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可知,浙江省( )
A.梅雨持续时长呈增加趋势 B.出入梅日期年际变化大
C.梅雨期间的日降水强度都不大 D.梅雨量与入梅早晚呈正相关
(2)通常情况下( )
A.入梅偏晚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南
B.出梅偏早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南
C.入梅偏早时雨带北侧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
D.出梅偏晚时雨带南侧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
6.某年11月,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图1)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锋面过境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 )
A.暖锋影响,气团加热 B.风速增大,大气对流加强
C.水汽凝结,热量释放 D.地形影响,气流下沉增温
(2)此次夜间突发性增温可能导致当地( )
A.空气污染加重 B.出现雾和霜冻现象
C.道路表面湿滑 D.作物呼吸作用减弱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5年1月25日,一股寒潮影响东北地区。27-28日,东北地区自北向南产生降雪,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的反常现象。
材料二 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冬季,东北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受到1-2次倒暖锋影响。下图为东北地区27-28日倒暖锋地面天气形势。
(1)据材料二,指出暖气团源地,简述倒暖锋的形成过程。
(2)分析降雪后东北地区北部气温高于南部的原因。
(3)说出倒暖锋对东北地区气候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2)B
解析:(1)图中,甲地位于冷锋后,丁地位于冷锋前,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所以甲地受冷锋影响,可能为阴雨天气,丁地可能天气晴朗,A、D错误。乙地位于暖锋后,丙地位于暖锋前,暖锋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前,所以乙地没有降水,丙地可能为阴雨天气,B错误、C正确。
(2)甲地位于冷锋后,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2.答案:(1)D;(2)A
解析:(1)从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且1月份大多数时间为晴天,主要受冷性反气旋影响,D正确;我国北方受不到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A、B错误;锋面气旋常会带来降水天气,C错误。故选D。
(2)雾的形成需要两大条件,一是近地面水汽充足,二是降温。据表格信息可知,谚语中的第一次雾出现在睛天之后,睛天夜晚气温低,如果出现大雾天气,说明有湿润气流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天气将转阴;第二次雾出现在阴天之后,阴天大气水汽含量高,如果夜间天气转睛,大气逆辐射减弱,近地面气温下降快,则会出现大雾天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答案:(1)B;(2)B
解析:(1)据图可知,此时台北盛行东北风,受到台湾山脉的地形抬升,降水多。故选B。
(2)台风为低气压中心,故上海的气压降低,受台风影响,将出现狂风暴雨的天气,故风速增大。故选B。
4.答案:(1)C;(2)A
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甲处位于锋面气旋左侧的低压槽上,且锋面坡度较陡,应为冷锋;乙处位于锋面气旋右侧的低压槽上,且锋面坡度较缓,应为暖锋。北半球气旋近地面气流呈逆时针流动,因此图中锋面系统也呈逆时针转动。C正确。
(2)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根据解读可知,甲处为冷锋,乙处为暖锋。甲处为冷锋锋后,气温降低,可能出现降雨,风力大,容易发生沙尘天气,大气能见度差。乙地位于暖锋锋前,由于暖气团移动慢,可能出现连续多日降雨。A正确。
5.答案:(1)B;(2)A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2019年期间入梅和出梅的日期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出入梅的年际变化大,B正确。梅雨并不会出现持续增加的趋势,A错误。2011年持续时间较短,但是降水总量较大,说明降水强度较大,C错误。梅雨量与入梅早晚没有多大的关系,降水量主要取决与夏季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含量,D错误。故选B。
(2)入梅偏晚,说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较弱,此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南,A正确。入梅较早,说明在雨带南侧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C错误。出梅偏晚,说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势力较弱,此时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雨带停留时间较长,D错误。出梅偏早,说明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此时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偏北,B错误。故选A。
6.答案:(1)D(2)C
解析:(1)由图可知,气象站西侧为山地,锋面过境前后均以偏北风为主,可推测为冷锋过境,A错误;气象站的偏北偏西方向为山地,锋面过境时,受地形影响,使得气象站及其附近,气流下沉增温,D正确;由图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时为静风,且西北风风速增大不利于温度升高,B错误;锋面过境时,由于地形影响,气象站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C错误。
(2)夜间突发性增温,导致道路表面解冻,湿滑,C正确;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增强,可能会减轻空气污染,A错误;降温时更易出现雾和霜冻,B错误;温度升高会加强作物的呼吸作用,D错误。
7.答案:(1)鄂霍茨克海。寒潮使东北地区降温,受地面低压影响,低压北部的东北风将鄂霍茨克海的暖湿气流带到东北地区,冷暖气团相遇,北来的暖气团爬升到当地冷气团之上,形成倒暖锋。
(2)来自海洋的东北风将暖湿空气带入东北地区,使北部迅速增温,而南部受寒潮影响气温较低,出现了北部气温比南部气温高的反常现象。
(3)寒潮过后的低温期得以缩短;降雪使气候湿润。
解析:(1)如图可知,鄂霍次克海地区气压较低,说明气温较高,气候温暖,所以暖气团源地为鄂霍次克海,倒暖锋的形成过程是鄂霍次克海地区的暖性低压强烈发展,在低压后部由于回流的强暖平流移向东北地区,取代在东北地区的极地大陆冷气团而形成的。
(2)降雪的原因是由于来自东北鄂霍次克海的暖湿气流自北向南移动,与冷气团相遇后形成降雪,由于是自北向南移动的暖锋,在暖锋过境后,北部地区受暖气团控制,所以气温要较南部高。
(3)由于倒暖锋的影响,东北地区气候相对温暖,低温期得以缩短,并且来自东北鄂霍次克海的暖湿气流可以为东北地区带来降雪,从而使气候变得湿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