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同步课时训练
【基础练习】
1.下图为某地近地面风的形成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2)该地可能位于( )
A.日本 B.澳大利亚 C.印度 D.德国
2.读2021年2月26日18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中风力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图中四地的风向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3.读北半球大气环流中极锋(图中虚线)形成过程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气压带,箭头①②表示风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风带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
A.西南风和东南风 B.西北风和东南风
C.西南风和东北风 D.西北风和东北风
(2)受图示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多阴雨天气的是( )
A.甲气压带 B.乙气压带 C.丙气压带 D.②风带
【能力提升】
4.读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近地面气压带成因为动力因素 B.b近地面气压带成因为热力因素
C.c由北风偏转成西北风最后偏转成西风 D.d由南风偏转成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东风
(2)d增强时可能出现( )
A.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高 B.秘鲁沿岸的上升流在减弱
C.南美太平洋沿岸沙漠出现鲜花奇观 D.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增多
5.读世界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M、N、甲三地季风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M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N受信风的影响 D.三地成因完全相同
6.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 )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7.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图表示的季节是北半球___________。图中①处的气压名称是___________。
(2)图中②处冬季盛行___________季风,夏季盛行___________季风。
(3)形成③地区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若在1月份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___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___________。
(5)若在1月份时,①处和②处的季风势力更强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D;(2)B
解析:(1)根据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及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知,a为地转偏向力。由于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有大体的一致性,故d为风向。
(2)读图并结合上题解析可知,风向左偏,从而判断该地应位于南半球,对比各选项,故选B。
2.(1)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观察图中四地可知,丁地等压线最稀疏,风力最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答案:B
解析:要判断一点的风向,一般都会在等压线图中过该点做重直于等压线的重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偏转30°-45的夹角即为风向。用此方法做出图中四地的风向,甲地风向是西北风,乙地风向是东南风,丙地风向是东南风,丁地风向是东北风,即会发现乙和丙的风向相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1)C;(2)B
解析:(1)该处极锋为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应该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因此②表示极地东风带,为东北风,①表示盛行西风带,为西南风,甲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表示副极地低气压带,丙表示极地高气压带,C正确。
(2)高气压控制少雨,低气压控制多雨,甲丙为高气压,乙为低气压,B正确,A、C错误;②表示极地东风带,性质寒冷干燥,受其影响的地区降水少,D错误。
4.(1)答案:D
解析:在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中,a处为下沉气流,应是动力原因形成的30°S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A正确;b处为上升气流,应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B正确;c位于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初风向为北风,风形成后,在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下偏转成西北风最后偏转成西风,C正确;d位于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初风向为南风,风形成后,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下,最后形成东南风,D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
(2)答案:D
解析:d为东南信风,东南信风增强时,离岸海水增多,底层上泛海水增强,因此上升流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水温低,对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因而南美太平洋沿岸沙漠降水更少,不利于植物生长,A、B、C错误;东南信风增强,到达印度尼西亚的水汽增多,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容易形成洪涝灾害,D正确。故选D。
5.答案:(1)B;(2)C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东亚主要盛行东南季风,南亚附近盛行西南季风,说明是北半球的夏季。按照热力环流原理,地面气温高的地方会形成一个低压,气温低的地方会形成一个高压。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亚欧大陆最热的地方并不在大陆中部,而在南亚靠近印度半岛的地方,所以印度低压(即亚洲低压)出现在印度附近,图中在乙地附近,B正确。其余三地气温比乙地低,气压更高,可排除。
(2)图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判断为北半球夏季,故甲处(东亚)盛行东南季风,东亚季风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M处位于南亚,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成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下,形成西南风。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N地澳大利亚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因此三地季风成因不同,综上所述,C正确。
6.答案:(1)C(2)B
解析:(1)甲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A错误;乙为赤道气压,受热力因素影响而上升,B错误;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风,C正确;丁为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水汽不易冷凝,且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D错误。
(2)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A项错误;夏季为黄河流域雨季,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B正确;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是在北半球冬季,C错误;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D错误。
7.答案:(1)夏季;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2)西北;东南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4)亚洲高压;寒冷干燥
(5)②;②处更靠近冬季风源地,①处远离冬季风源地,且有山地高原阻挡
解析:(1)从图中东亚地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可知,海洋气压比大陆高,即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太平洋为高压中心,故为北半球的夏季;图中①处气压名称是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2)图中②处位于亚洲东部,冬季高压中心在其西北部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吹西北风;夏季高压中心在其东南的太平洋上,盛行东南风。
(3)图中③地区的季风,夏季为西南季风,由东南信风带北移产生;冬季为东北季风,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而产生。
(4)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大陆为高压中心,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5)1月份,亚欧大陆高压中心在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是②处西北季风和①处东北季风的源头,②处比①处更靠近冬季风源地,且①处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和高原阻挡东北季风,所以②处季风势力强于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