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生产力: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产生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物。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生产关系: 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是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物质内容)+生产关系(社会形式)。
劳作方式:劳动者参加生产时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劳动组织之间及内部的分工协作形式。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亦称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它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实现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男耕女织”。其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由于其相对的稳定性和自足性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具有封闭性、脆弱性和落后性的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通过历史上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迁来建构时空观念;
(2)通过学习,能够通过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来确立唯物史观;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挖掘生产工具、劳作方式、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历史现象的细节,依据历史常识与生活经验形成历史解释;
(4)在学习中,通过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系列可靠资料来树立史料实证的精神;
(5)通过一系列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理解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形成尊重自然与社会规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积极健康的情怀。
第二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厘清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素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对生产工具变化的学习,认识生产工具作为基础会产生特定的劳作方式;通过学习生产工具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培养学生能够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素养:唯物史观)
3.通过史料与课堂探究,了解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系,认识科技创新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责任担当意识;(素养: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动方式的变化。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高中历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犁
铁犁牛耕
耕作方式:
时 空 定 位
建构整体知识体系
思考:根据时空定位图示,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体现出什么变化?
铁犁铧
铜斧头
石斧
灌钢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
新石器晚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石、木、
蚌(耒耜)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铁制农具推广
灌钢法制作农具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石、木、骨、蚌质的_____等
新石器晚期
锄耕、犁耕
出现_______的农具,数量有限
______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
中亚、北非和欧洲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________
广泛用于
农业生产
南北朝
出现________
制作的铁农具
唐 朝
曲辕犁
耒耜
青铜铸造
赫
梯
铁制农具
灌钢法
_______
(标志步犁定型)
【问题探究】1青铜技术与农具制造
材料:青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夏商周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青铜用于农具制造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社会意义是深远的。但用青铜制造农具,在这个时代毕竟只是一个开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青铜农具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有达到左右农业发展的程度。再加上青铜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所以青铜农具在夏商,乃至西周时代,更多的则表现为象征性的意义。 ——《中国农具通史》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青铜技术用于农具制造的意义
青铜用于农具制造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社会意义十分深远,是金属农具制造的开端;青铜农具在夏商,乃至西周时代,更多的则表现为象征性的意义
【问题探究】2农具制造的重大突破
材料:据初步统计,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等23个省、自治区。战国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锄、铲、耙等。……就铁农具的种类而言,基本上能适应开垦、除草、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说明农具在质料、品类和动力方面发生的重大突破
质料:出现了铁制农具
品类: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锄、铲、耙等
动力:出现了牛耕,畜力
灌钢法,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先进炼钢工艺。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17世纪以前,西方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炒钢法”
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
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春秋: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牛耕初步推广
汉代:逐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耕作方式:
阅读教材P20【历史纵横】理解人类耕作方式的演化历程。
距今约1万年前,在原始农业时出现,以石器为工具,把草木灰当肥料,靠天吃饭。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在新石器中期锄耕产生,人类大量以石器为工具,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犁耕出现。
精耕细作
曲辕犁
刀耕火种
石器锄犁
铁犁牛耕
生产工具的进步,逐渐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推动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桔槔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0内容和图片史料,概述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演变历程。
逐渐解放人力(人力-水力)
(三)畜牧工具的变化
豢养驯化工具
圏厩——饲养禽兽
弓箭、网——捕捉动物
马槽——喂马
湖北荆
州关羽
石马槽
(出土文物)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0内容和图片史料,概述中国古代豢养驯化工具设施。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0-21内容和图片史料,概述中国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工具进步简表
时 期 工 具 用 途
3万年前 骨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期 陶纺轮 纺线
汉 代 纺车 纺 纱
元代以后 织布机 织 布
山顶洞人
使用的骨针
陶纺轮
纺车
纺织机
(二)陶瓷工具的进步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1内容和图片史料,概述中国陶瓷工具的进步。
宋代老盏及匣钵
半坡人制造的陶器
工匠使用坯车制坯
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1内容,完成中国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三)冶金工具的进步
锻打
(小型)
铸造(大型)
土炉
锤
锉
坩 锅
范
古代的冶铁场景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东汉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 业
集体劳作
家庭式劳作
农业庄园式劳作: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
(中世纪欧洲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
民营:春秋战国时期,家庭小作坊;明朝中后期的手工工场。
官营:从商周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东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兼并,并招抚大
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作坊式劳作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决定。
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图1: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協田”
(一)集体劳作
思考:商周(右图1)耕作为何需要“众人協田” ?
有何局限性?
思考:右图2中的劳作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汉书·食货志》
图2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模式,个体农耕,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二)家庭式劳作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的发展使集体
劳作发展到个体劳作。
农业劳作方式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
(3) 农民生活辛劳困苦,承担繁重的国家赋税、徭役,受水旱之灾,受封建债务的压迫,生活常陷入绝境。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shu)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ren),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奖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yu)子孙以偿责者矣。 ——摘自《资治通鉴》
【问题探究】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是封建社会重要劳作方式,是封建经济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提供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自给自足
3.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4.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阻碍社会进步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分散性,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5.进步性,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
知识拓展:农业家庭式劳作
原因:豪强地主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三)农业庄园劳作
【问题探究】东汉——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会
出现农业庄园劳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庄园经济的特点。
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
③容易产生地方分裂割据;
④农民依附性强,地位低,劳动具有强制性
⑤自给自足,市场性弱,不利于经济交流
东汉庄园模型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经济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中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 ,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
庄园是中世纪欧洲乡村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
庄园出现于9世纪,12、13世纪达到鼎盛,14、15世纪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庄园趋于衰落、逐渐解体。
手工业劳作方式
(一)家庭手工业
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
产品分配: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进入市场,但数量很少
评价: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二)私有手工业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以后,发展迅速,明朝中后期出现以雇佣劳动关系、手工工场为标志资本主义萌芽。
产品分配: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市场流通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兴起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三)官营手工业
产生时间: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政策)
经营方式: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产品分配:政府统一经营管理,不计生产成本,产品由官府统一调拨,不进入市场
发展:从商周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评价
积极: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作了条件;有利于工匠技艺水平的提高
消极: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影响工匠积极性;原料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3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手工业劳作方式简表。
知识总结:手工业劳作方式简表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匠籍制度中国古代宫府对手工业工匠人户编定特别户籍的制度。清顺治二年(1645年)废除。
结论: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决定生产关系。
本课知识总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习近平
谢谢!欢迎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