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马说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多义词。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3.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新知探究★一、作者介绍: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内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资料: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三、初读课文,给下面字注音。祗( ) 骈( ) 一食( ) 食( )马者外见( ) 槽枥( )( ) 尽粟( ) 一石(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②才美不外见(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准确理解下面实词在各个句子中的含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执策临之( )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
★演练提升★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3、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第3段再次点明全文的主旨句是: ★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达标检测★一、用原文填空。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二、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渣渡中心学校“人本健智大课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
编号 备课组 张武 李伟华 李芳 班级 姓名
课题 马说 审阅
★学前抽测★★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多义词。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3.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新知探究★一、作者介绍: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河内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背景资料: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三、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给下面字注音。祗( ) 骈( ) 一食( ) 食( )马者外见( ) 槽枥( )( ) 尽粟( ) 一石(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通“饲”,喂 )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 )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通“才”,才能 )(2)准确理解下面实词在各个句子中的含义。[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 ②执策临之( 马鞭子 ) [之]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马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在主谓之间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 , 马 ) ②其真无马邪( 句中语气词 )③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
★演练提升★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3、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3段再次点明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梳理巩固★1、整理导学案,重点用红笔打记。2、学习共同体相互检查,特别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落实★达标检测★一、用原文填空。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