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共1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16:3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题西林壁》
第二单元第九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壹 知诗人、解诗题
贰 正字音、解诗语
教学目标
叁 入情景、悟诗情
肆 会诵读、品诗韵
壹 · 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称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澈被世人三苏。
苏轼
壹 · 知诗人、解诗题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当时苏轼由黄州贬为汝州团练副使。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九江时他登庐山游览,他被庐山的奇险壮丽、变幻莫测的景色所吸引,为此,他兴致勃勃、笔不停歇为庐山作了七首诗。事实上,他为了一睹庐山真面目,不辞辛劳“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有了今天我们所学习的佳作。
背景
庐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名胜古迹遍布。
庐山
壹 · 知诗人、解诗题
什么是题壁诗呢?
就是将诗写在墙壁上。苏轼就是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写在了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贰 · 正字音、解诗语
缘(yuán):因为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此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解释诗句
贰 · 正字音、解诗语
横看庐山是一座峰峦叠嶂的山岭。
侧看庐山是一个陡峭峻拔的高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望去,庐山所呈现出来的姿态又是各不相同。
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本来面目呢?是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深山中啊!
叁 ·入情景 悟诗情
1.分析作者写景诗的特点:
(1).重现自然之景
(2).体现诗人的情趣
(3).呈现人生哲理
叁 ·入情景 悟诗情
2.领悟道理:
《题西林壁》是属于有哲理的写景诗,诗的前两句写从不同角度看庐山的景,后两句则抒发诗人观景后的感慨。诗人跟其他游客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沉醉于千姿百态、云烟笼罩的美景的同时还能进行理性的思考。作者这首诗实现了由客观美景到人生的思考,诗人这首诗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既要客观,又要全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待问题,要客观全面
叁 ·入情景 悟诗情
飞 来 峰 上 千 寻 塔,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登飞来峰》
这首诗不仅写出飞来峰的高,还写出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肆 ·会诵读、品诗韵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感谢观看
第二单元第九课《题西林壁》
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