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
3.感受诗中辞旧迎新的愿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感受诗人王安石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勾画及拼读生字词的能力,所以生字的处理,可以交给孩子自行完成,教师重点指导两个生字的书写。诗句的理解是重点,亦是难点,需要给予学生时间与个别帮助。另外古诗内容不多,生字也少,就不安排课前预习了。
五、说教法学法
通过读背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课,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这幅画是过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送给老师的礼物,谁知道,这是过什么节日时送的礼物。(春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图片中的小朋友放鞭炮,穿新衣,门上贴福字,贴春联等)你喜欢过春节吗?(喜欢)为什么?(因为可以收到压岁钱、放鞭炮、转九曲等)
(过渡)是呀,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举国欢庆。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1000年前的宋朝,看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板书课题:元日)
2.理解诗题。
元日是什么意思呢?元有五种意思,结合老师给出的意思,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
(“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像元始、元旦、元年、纪元这些词语中的“元”都表示开始、第一的意思。)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结合课前预习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诗人?(出示课件)
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吧。
(二)、读古诗,明诗意
1.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过渡)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古诗读正确了,真不错!不过学习古诗仅读正确还不行,还得读懂。
2.再读古诗,说说诗中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放爆竹,饮屠苏酒,迎新日,换桃符
放爆竹:“爆竹”是鞭炮的意思。在古代过年有这样一个习俗,在竹筒里装销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鞭炮。
饮屠苏:“屠苏”古代一种酒名。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谁对喝屠苏酒这一风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喝屠苏酒吃从年少者开始,庆祝年少者一天天长大。)
迎红日:“曈曈”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光亮的样子。(你说的真好,他是日字旁,跟太阳有关)
换新桃: 谁对桃符有进一步的了解。桃符.桃和符指的是同一样东西,我们可以连起来用——桃符。瞧!这就是桃符 (出示课件:门神对联 )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像这样画上画,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明代以后演变成现在的春联。都是祈求全家平安、生活幸福。新桃就是:新春联;旧符:就是旧的春联。“新桃换旧符”就是——?
指导写字:古代的符是用竹子做的,所以他说是竹字头。看到“符”这个生字,你想到了和它相近的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相机出示:附付;
我们了解了宋朝人过春节时的习俗,同时还认识了2个生字。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生字来描红。注意写字姿势。
3.了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涌现出哪些四字词语?指名说。出示词语,齐读。
鞭炮连连 欢天喜地 举杯同庆 欢聚一堂
旭日东升 喜气洋洋 红联祝福 辞旧迎新
(三)、想画面、悟诗情
(过渡)同学们,经过努力我们读懂了词语,理解了诗句。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时候,老师相信我们还会看到诗背后的画,进一步体会到诗背后的情。再来默读古诗。谁来说说透过每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爆竹声中一岁除
(1)我仿佛看到了小孩子们在放鞭炮;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教师板书:放鞭炮)(课件出示句子:“爆竹声中一岁除。”)师:你心里?高兴什么?看看插图,联系你们去年过年放鞭炮的情景,说一说那时是什么样的景象?人们的心情怎样?
(到处都响起了鞭炮声,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
(2)五彩缤纷的烟火升上了天空,向五颜六色的菊花在绽放,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境中,你的心情如何?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
生:辞旧迎新 万象更新 欢天喜地 喜气洋洋 是啊!一年之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
(4)再看“除”字。在清脆的爆竹声中送走的是什么?(生:一年的不如意。一年的烦恼。苦涩的一年。)迎来的是什么?(生:充满希望的新年)让一切陈旧的东西在爆竹声中逝去!读从你们的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正在放鞭炮,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四处响起了鞭炮声,一片热闹的景象。
2、春风送暖人屠苏
(1)(爆竹声响起的时候,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一年。在这送暖的春风中,每家每户都有在喝屠苏酒。)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喝着屠苏酒,心里暖暖的。孩子们会说:( )年轻人会说:( )老年人会说:( )
说的真好!把全家人的理想蕴含在酒中。这浓浓的屠苏酒中蕴涵着全家人对新得一年的?(希望,祝福,理想,企盼,希冀)
(2)再读这句,有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体的理解。 (鞭炮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温暖。 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年轻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又责任感,
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真是人暖、心暖、天地暖,神州一片暖洋洋。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3、千门万户曈曈日
(1).家万户迎来了初升的太阳。 初升的太阳把他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你会觉得?(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对!有阳光就有温暖,有温暖就有希望。让人觉得前途无限光明美好!读出这种感觉。让新年的太阳更温暖更明亮一些。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这句古诗中,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再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教师板书:换春联)你帮家长换过春联吗?当时你有什么想法?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义呢?(除旧布新)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总把新桃换旧符”与第一句前后照应,这里藏着一对近义词(除换)老师出上联:爆竹除一岁。你能对出下联吗?生: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
(4)短短的28个字在同学们的细细品读下成了一幅幅热闹的画面。相信同学们读了这段资料后,会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联系背景,领悟诗情
1.出示:背景资料
王安石:宋朝政治家、文学家。20岁以前随父亲南北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在他心中新的国家政策能改变当时社会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曈曈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那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3.再读题目“元日”。元日仅仅是描写春节欢庆的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自己为民造福的情感。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美好生活的开始。新的政策的开始.......
引读:让我们带着这份踌躇满志,这份春风得意,带着这美好祝愿再读古诗。
引读:暖洋洋的晨光中,响起阵阵喜庆的鞭炮声,这时王安石看着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崭新的对联,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忍不住大声吟到:
引读:诗人的志向就是在全国上下推行新政策,让老百姓过的更好,当时身为宰相的他对做好这件事充满了自信,口中不由吟到:
(五)、作业超市
1.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并默写下来。
2.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风俗。
七、说板书设计
元日
放爆竹喝屠苏
迎红日
辞旧迎新
挂桃符
八、说教学反思
《元日》是第三单元的一首主体古诗,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在掌握生字词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春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虽然课上完了课,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遗憾,反思和总结如下:
1.按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再选择学习方法自学,并和同学交流汇报,在理解字词的同时,应及时让学生理解句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不应专门把理解句意单设成一个环节,对于古诗的学习,应注意这一点。
2.在“走进作者”这一环节,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而应该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在自学的基础上,再分享交流。
3.课堂上安排稍显前松后紧,应该在字词的理解上压缩时间,就显得最后的拓展环节宽松一些。
4.在对诗整体把握的同时,我让学生归纳了诗中讲的四个场景,并板书,再总结:这些场景或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把这个板书变成一幅对联连就更好了。
在解读——设计——执教——反思的碰撞中,我会渐渐发现许多,这发现,会带着思考,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促使自己真正向“高效课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