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走一步,
再走一步
新课导入
1945年的一天,在英格兰沃顿空军基地,一位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驾驶一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基地距德军本土千余公里,且敌方阵营有密集的防空炮火。这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最终他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在接受嘉奖时,他说:“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任务,完全是因为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他小时候有着一段怎样刻骨铭心的经历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
21世纪教育网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积累“嘲笑、晕眩、恍惚”等易考字词。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提高阅读速度,勾画关键语句。
学习文中伏笔和照应的写法;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壹
贰
叁
肆
https://www.21cnjy.com/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学习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精神。
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叙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审美创造:通过理解、欣赏文章中的语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了解作者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作有《内在的宇宙》《心理学的故事》等。
文体知识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字音字形
酷
灼
倦
和
兀
怦
眩
泣
吟
恍 惚
耸
椿
稽
嘘
慰
热
人
厌
怦
晕
呻
臭
立
滑
声
安
kù
zhuó
juàn
hè
wù
pēng
xuàn
qì
yín
huǎnɡ hū
sǒng
chūn
jī
xū
wèi
附
突
哭
挪
抽
惧
哄
参差
吁
动
畏
吁
气喘
nuó
yē
jù
hōnɡ
cēn cī
xū
堂大笑
不齐
噎
21世纪教育网
( )弹弓
( )弹琴
弹
dàn
tán
( )和谐( )附和
和
hé
hè
( )哄堂大笑
( )起哄
哄
hōnɡ
hònɡ
多音字
21世纪教育网
理解词语
凸:高于周围(跟“凹”相对)
训诫:告诫、教导。
峭壁:陡直的山崖。
迂回:回旋,环绕。
嘲笑:用言辞笑话对方。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屡次:一次又一次。
高不可攀:非常高峻,难以攀登。
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弱。
头晕目眩:头脑发晕,两眼昏花。眩,(眼睛)昏花。
灰心丧气:遇到困难、失败后意志消沉。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21世纪教育网
听范读
听课文朗读,朗诵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感情的处理。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掌握本文事件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费城的一个悬崖上
“我”,五个男孩子,爸爸
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第一部分(1—13):
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后,却不敢再动,陷入了“险”境。
第二部分(14—22):
写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脱离了“险”境。
第三部分(23):
写“我”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哲理。
划分文章段落,理清文章思路。
21世纪教育网
课文解读
说明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但“我”依然记忆犹新,表明此事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
铺垫
小伙伴们厌倦了寻常游戏,寻觅其他好玩的事,为下文写爬悬崖做铺垫。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伏笔
表现了“我”为难、发愁的心理。交代“我”不敢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爬悬崖遇险埋下伏笔。
心理描写
当同伴们提议去爬悬崖的时候,“我”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冒险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小贴士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或事件,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某种提示或暗示。运用伏笔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https://www.21cnjy.com/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入险
交代“我”和杰里的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3.如何理解第6段“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句话?
前文提到“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因此,“我”认为自己不应该也不可能爬上眼前的悬崖,认为“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表现了“我”的孱弱和自卑。
伏笔
铺垫
https://www.21cnjy.com/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4.找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紧张和恐惧,为“我”被困悬崖埋下伏笔。
https://www.21cnjy.com/
心理描写
写“我”向下看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极度恐惧的心理,也从侧面写出了悬崖陡峭的特点。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
5.第9段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写了其他孩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攀爬的顺利形成鲜明的对照,既表明了“我”的体质的确很弱,又凸显了“我”极其害怕的心理。
6.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嘲笑”与弃“我”而去的行为?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会怎么做?
他们不该嘲笑并丢弃“我”,这是不友好的表现。但这样做也符合孩子的心理,他们还小,没有意识到“我”面临的危险。如果我是五个男孩之一,我会留下来鼓励、帮助小伙伴脱险或者找大人前来帮忙。
“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照应
“看起来很担心”照应前面“我最好的朋友”,也为下文他找来“我”父亲帮助“我”埋下伏笔。
伏笔
https://www.21cnjy.com/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写出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这并不是纯粹客观的描写,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了脚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在“慢慢”拉长,更突出了“我”等待的漫长和心理上的无助感。
环境描写
7.如何理解第17段前两句的环境描写?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悬崖。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脱险
2.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3.这里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一小步”指克服人生中的小困难。脱险时的“一小步”指“我”用脚迈出的“一小步”。
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发人生感悟,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照应文题。
议论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4.谈谈你对第29段中“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一句的理解。
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把可能但不一定发生的风险扩大化,以致畏缩不前甚至逃避。这时,把事情化整为零,不去想最远的目标,而是先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一步来做,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5.勾画出描摹“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梳理“我”的心理变化。
心理变化
毫无信心
走一步
信心萌发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爬下悬崖
巨大的成就感
合作探究
课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的。一开头,“那是……”的句式,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之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的故事。“我”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人生困境的经验。
课文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语句,将事情串在一起,叙事清晰,不蔓不枝。这些标志性语句,有些表达的是时间的进程,如“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有的表达的是空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时间的变化),如“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等。
课文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
https://www.21cnjy.com/
深入阅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理解和感悟。
从亲子关系的角度说,父亲目睹孩子身处险境,没有生气,没有责备,而是用化大为小的策略指导孩子下悬崖,这给了惊恐不安的儿子极大的安慰,使儿子变得自信勇敢,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下了悬崖,投入到父亲强壮的怀抱。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危险时,父母应该多多鼓励或指导。
深入阅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理解和感悟。
从对待朋友的角度说,当“我”遇到困难,面临危险时,同行的五个小朋友,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嘲笑,只有杰里“放心不下”,并帮“我”找来了救星——父亲。所以,当朋友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我们不应嘲笑,不应冷漠视之,应该千方百计寻找办法,帮助朋友解决困难或脱离险境。
深入阅读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理解和感悟。
从面对父母告诫的角度说,我们应学会听取父母的谆谆教诲,不要贸然行事,尽管他们的教导不一定总是正确,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事仍然时有发生,文中的“我”就是不顾母亲的“不能冒险”的告诫,才会身陷险境,所以凡事三思而行,必定有益。
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有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才能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冒险——天热无聊,攀爬悬崖
分解困难赢得胜利
遇险——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脱险——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感悟——化大为小,分解目标
课堂总结
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爬悬崖遇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战胜困难、脱离险境的经历,从而得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战胜它的信念并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从当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拓展延伸
“步”的解说
人们常说,要“一步一个脚印”,因为一步一步地走,才踏实稳当。“步”字最早的字形,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步”就是两个脚印,而且能清楚地分辨出是一个左脚,一个右脚。两脚向前移动,完成一个动作,就是一“步”,所以,“步”的本义就是行走。古人关于行走还有很多表示,比如小步快走,叫作“趋”;半步,叫作“跬(kuǐ)步”。荀子在《劝学》中就用走路来作比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从字形来看,“步”是“两个脚印”,所以“步”的上下两部分是对称的。这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只是在楷书中,为了书写便利,中间的一横就与旁边的一竖断开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