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四章章末复习
3×108 m/s
均匀
发光
虚
同一平面内
两侧
等于
相等
垂直
相等
绿
小于
1.下列成语与其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凿壁偷光——光的折射
B.井底之蛙——光的反射
C.猴子捞月——光的折射
D.杯弓蛇影——光的反射
解析:
凿壁偷光和井底之蛙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猴子捞月捞的是经水面反射形成的月亮的像;杯弓蛇影是墙上的弓经杯中酒面反射形成的弓的像,好像蛇一样,是光的反射现象。
D
2.早晨,草上的露珠在太阳光下呈现鲜艳的颜色,且露珠在太阳光下呈现的颜色随视
线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 )
A.露珠晶莹,太阳光强烈刺眼,使视觉受到影响,看到眼前五颜六色
B.光的反射
C.发生光的色散时各种色光的折射角度不同
D.视线方向不同,看到了露珠后面不同的颜色
解析:露珠相当于三棱镜,能将太阳光分解,产生光的色散现象,由于各种色光偏折程度不同,所以在不同方向看到的光的颜色不同,故选C。
C
3.(20-21·邯郸期中)中国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明月倒影是光的折射
B.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赏的天上明月是平面镜所成的像
解析:
酒中明月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光被物体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月亮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才被人看见的,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故C错误。
太阳发出的光射到月亮上发生反射,然后射入人的眼睛,不属于平面镜成像,故D错误。
B
4.对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B. 人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
C. 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用到了光的反射
D. 疫情期间使用的红外测温仪是利用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进行温度测量
解析:
“小孔成像”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缩小的,也可以是等大的,故A正确。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人远离平面镜时,人的大小不变,像的大小也不变,故B错误。
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是人脸反射的光进入手机摄像头,手机进行识别,故C正确。
红外测温仪能检测到人体辐射的红外线,然后转换成电信号,显示温度,故D正确。
B
5.(20-21·邢台期中)如图是小孔成像示意图。右侧是点燃的蜡烛,中间是可以左右
移动的开有小孔的挡板,左侧是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B. 蜡烛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C. 蜡烛在光屏上的像是烛焰的影子
D. 如果挡板往左移动,像会逐渐减小
解析:
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A错误。
蜡烛在光屏上成的像是烛焰倒立的实像,不是烛焰的影子,故B、C错误。
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挡板往左移动,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像到小孔的距离,则像变小,故D正确。
D
6.图甲是小明春游时在水边看到的美景,图乙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水中“树木”的光路
图是( )
解析:小明看到的水中“树木”是岸上树木通过水面反射所成的虚像,B正确。
B
警示:无论反射成像还是折射成像,都是反射或折射光进入眼睛,而不是从眼睛发出光。
7.小丽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60 cm处,镜中的像与她相距( )
A. 30 cm B. 60 cm
C. 90 cm D. 120 cm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像与小丽的距离为60 cm+60 cm=120 cm,故D正确。
D
8.(20-21·唐山期中)潜水员潜入水中工作时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下列四幅光
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
解析:潜水员看岸上的树,所以入射光线应该来自岸上的树,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选B。
B
9.如图所示,远处的激光束看上去是直的,这是因为 ;
扇形光电背景与水中倒影完美结合,这是光的 现象,成的是等大的 (选
填“实”或“虚”)像。
解析:
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远处的激光束看上去是直的;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所以是虚像。
虚
反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0.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
直线
解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硬币反射的光被碗挡住,所以小明看不到硬币;
10.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
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
反射
解析:(2)平面镜成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
10.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3)沿碗壁缓慢地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
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
折射
解析:(3)向碗中加水后,硬币反射的光到达水面后发生折射,折射光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进入小明的眼睛,小明就看到了硬币升高的虚像。
11.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杯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杯中,如图所示。图中的数
字序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
解析:
由题意可知,根据“使射向杯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杯中”可确定反射光线,然后作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作出法线过入射点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故B正确。
B
12.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
画出平面镜。(保留作图痕迹)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连接AA′、BB′,分别作出AA′、BB′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所在的位置即为平面镜的位置,用一条线段表示平面镜,并在该线段像的一侧画上短斜线。
13.如图所示,在练功房一侧的墙壁上装有一块平面镜,某同学从A点用一激光笔向
镜面照射,在天花板的B点看到一光斑,请画出该光斑形成的光路图。
解析:
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经过像点,所以先作出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则A′点就是A点的像点,然后连接A′B,与平面镜交于一点,这一交点就是入射点,则入射点到B的光线即为反射光线,连接A点和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在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上标注箭头。
14.小天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1)图甲中反射角是 ;
解析:(1)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题图甲可知,入射角为44°,则反射角是44°。
44°
14.小天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2)图甲中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线 (选填“偏离”或“靠拢”)法线;
解析:(2)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题图甲中的入射角变大时,其反射角也将变大,即反射光线将偏离法线。
偏离
14.小天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请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NOF上 (选填“能”或“不
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不能
解析:(3)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NOF向后折,由于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了,所以在纸板NOF上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15.(20-21·保定竞秀区期中)小明身高1.7 m,距穿衣镜2 m,平面镜高1.5 m,如图甲所示。
(1)则图甲平面镜中他的像高 m,他与像间的距离是 cm。
(2)若用一不透光的挡板挡在平面镜前,如图乙所示,则物体在镜中的 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人眼所看到的像相对于未放挡板时亮度将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1.7
400
完整
变暗
15.(20-21·保定竞秀区期中)小明身高1.7 m,距穿衣镜2 m,平面镜高1.5 m,如图甲所示。
(3)若在平面镜背后距平面镜1.5 m的位置放置一个硬纸板,如图丙所示,小明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自己的像。以地面为参照物,如果小明以0.5 m/s的速度面镜(即向右运动),平面镜中的像向 (选填“左”或“右”)运动。当他靠近镜子时,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 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能
左
不变
1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所示),保持入射
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
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
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
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
41.8°
解析:(1)由文中“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得知临界角是41.8°。
1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所示),保持入射
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
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
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
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2)折射光消失后反射光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 。
反射光
解析:(2)因为折射光消失,所以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反射光。
1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所示),保持入射
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
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
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
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不会
解析:(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入射角总是大于折射角,所以增大入射角不会出现折射光消失的情况,故不会发生全反射。
1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所示),保持入射
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
时,折射光消失,只存在入射光与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
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
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所
示),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
解析:
(4)光从空气垂直射向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当光传
播到三棱镜的斜边时,入射角等于45°,因为45°大于41.8°,所
以要发生全反射,以45°反射角射到底边玻璃后,又垂直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