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教学方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 教学方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0-18 15:2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2等边三角形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并应用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 通过探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3. 通过拼等边三角形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大胆猜想等良好品质;
4. 使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归纳、推理和证明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掌握并应用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
直尺,量角器,剪刀,纸片,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并测量,含30°角的三角尺,直角边BC与斜边AB的长度? 量一量 BC=10cm, AB=20cm 学生动手测量 引出本节课主题,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环节二 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 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Rt△ABC的直角边BC与斜边AB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一起探究】 学生两人一组拼并观察图形,分析数量关系,发现∠BAD=60°, 而∠B=∠D=60°,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D=2BC,进而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两人一组拼并观察图形。分析数量关系,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观察、猜想、归纳得出结论 通过让学生动手拼等边三角形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意识,同时使这一抽象的性质直观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一起探究】 你能利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学生根据图形指出,在Rt△ABC中,因为∠A=30°,所以∠A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AB的一半。 学生总结规律 让学生通过图形来深入理解所发现的规律,达到理解记忆,使学生见其形,知其意。
【一起探究】 教师提问“以上这条性质一定是真命题吗?”你能验证吗? 证明如下: 已知:在Rt△ABC中,∠A=30° 求证: 证明:如图, 延长BC到D,使CD=BC 在△ABC和△ADC中, ∴△ABC≌△ADC(SAS) ∴AB=AD ∵∠BAC=30° ∴∠B=90°-30°=60° ∴△ABD是等边三角形 ∴AB=BD ∴ 是真命题 于是我们得到: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图形,自主尝试证明这条性质的正确性。 通过教师的追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
环节三 应用新知 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 m,∠A= 30°。立柱BC,DE要多长. 解:∵DE⊥AC,BC⊥AC,∠A=30°, ∴ ∴7.4=3.7(m) 又AD=, ∴DE==3.7=1.85(m) 答:立柱BC的长是3.7m,DE的长是1.85m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让学生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 巩固新知 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2a,∠ABC=∠ACB=15°,CD是腰AB上的高. 求CD的长。 解:∵AB=AC ∴∠C=∠ABC=15° ∴∠DAC=30° ∵AB=AC=2a, ∴在Rt△ACD中CD==a 2.如图,已知△ABC中,AB=AC,∠C=30°,AB⊥AD,AD=20cm,求BC长。 解:在Rt△ABD中 ∵∠C=30° ∴BD=2AD=4 ∵∠BAD=90° 则∠DAC=∠C=30°,AD=CD=2 ∴BC=2+4=6 学生自主练习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环节五 课堂小结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环节六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1页课后练习 课后完成练习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