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隆中对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12 20:23:40

文档简介

班级: 级 班 小组: 姓名: 评价: 23、《隆中对》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点亮航标灯】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1、作者简介: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2、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3、《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3、文言积累。(1)给下面句中划横线的字注音。好为《梁父吟》( ) 时人莫之许也 ) 因屏人( )此人可就见( ) 不可屈致 (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天下( ) 遂用猖獗( ) 然志犹未已(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利尽南海( )凡三往 ( )总揽英雄( ) 保其岩阻(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遂诣亮( ) 度德量力(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存恤( ) 帝室之胄( ) (2)积累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 自董卓已来( )4、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 学习研讨第一、二自然段1、范读课文的。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3、问题探究。 第一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 ;“时人莫之许”从 面衬托,说明 ;“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 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 埋下伏笔。第二段写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 (“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 。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 ,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1、概括段意。第一段: 。第二段: 。学习研讨第三自然段1、范读课文的。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 3、问题探究。“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 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4、概括段意。 四、牛刀小试【收获成功与快乐】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朝代)史学家________(姓名)的历史著作《________》,题中“对”的意思是________。我国史学上合称“四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部历史著作。2.下列一组句子中加粗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箪食(shí)壶浆 B.益州险塞(sè)C.孤不度(duó)德量力 D.挟(xiá)天子以令诸侯3、解释词语意思莫之许 之: 许: 谓为信然 谓: 信然:先主器之 先主: 器: 谓先主曰 谓:此人可就见 就: 宜枉驾顾之 枉驾: 顾:屈致: 导学点拨或学生总结班级: 级 班 小组: 姓名: 评价: 23、《隆中对》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点亮航标灯】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的说出课文中文言词语的一次多义,辨析、说出词类活用象。2.能够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归纳要旨及战略方针。4.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二、课前热身【扬帆起航踏征程】1、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三、合作探究【团结就是力量】 学习研讨第四自然段一、范读课文的。二、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临…,抑亦 谋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险塞天府之土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胃 信义 著 总揽 岩阻 戎 夷越 修政理 身 箪食壶浆 三、问题探究。1.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 为什么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 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 结论是什么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 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5.为什么要分析益州 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6.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7、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中什么? 四、概括段意。学习研讨第五、六自然段1、范读课文的。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3、问题探究。(1)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的目的是什么?(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 备:是一个 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 的谋臣形象4、写法探究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诸葛亮隐居( 面描写) 徐庶举荐( 面描写)刘备与诸葛亮对话( 面描写) 关张不悦( 面描写)5、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四、牛刀小试【收获成功与快乐】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针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根据是:a、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b、荆、益两州可作建立霸业的基础。c、修明内政是巩固政权的保证3、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4、进入初三了,大家都觉得和初二比起来有所不同了,学习更加紧张了,任务也更重了,但是大家的积极性却更高了,那你对你的人生有怎样的规划,给大家谈一谈? 导学点拨或学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