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姓名 名称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知识点来源 R学科:小学语文 R年级:六年级下册 R教材版本:部编版 R所属章节:第二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 使用Ipad进行录制;App:Imovie、Keynote
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描述了原著中汤姆和贝琪脱险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篇幅较长,出场人物较多,人物形象分析成为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我们将“人物”作为突破口。教学开始后,先用矛盾对立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给出原著目录(选用与课本同一版本的原著),将节选片段与原著勾连起来,培养学生读整本书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留出充分时间给学生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带着学生关注情节,通过赏析描写人物的语句来了解人物性格,并产生自己的评价和思考。考虑到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教学时还将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去帮助学生深入文本。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一、通过默读课文,能感知课文大意,了解故事发展; 二、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简单描述特别吸引自己的场景、人物或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能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文中出现的人物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二、联系生活实际,主动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作品诞生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学生阅读时容易感受到文化差异。
教学过程 导入:设疑导入,激起阅读兴趣(4分钟) 大家看看这是谁?(出示哈利·波特照片)你们怎么评价哈利·波特对现在青少年的影响力?(影响力巨大;再出示汤姆·索亚照片)这又是谁?他是我们今天课文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实际上,在原著诞生的时代,汤姆·索亚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哈利·波特。 《汤姆·索亚历险记》还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这位“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大家都不陌生吧?早在五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他的一篇写景散文——《威尼斯的小艇》。马克·吐温一生写下了许多受人追捧的好作品,这部《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和哈利所展现出来的正面形象不同,汤姆·索亚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顽童”,他捣蛋、叛逆,天生与规矩对抗,是一名“坏”学生代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一个以“坏”男孩为主人公的历险故事,为什么获得了那么多赞誉,并入选中国中小学生课本,让大家去学习呢?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翻开语文书P31,一起来研读吧! 【设计意图:借助青少年熟知的哈利·波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文学地位和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并通过设疑的方式进行课文学习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初读:感知文意,了解故事发展(15分钟)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以下初读任务: 读一读:认真、快速默读全文,理解文意; 画一画:在表示时间的词句下画线; 想一想:对照原著目录,推测课文出自哪一个章节。 【设计意图:布置详细的初读任务,明确自读要求,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本清晰的时间线,则可以为学生理解故事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同学的发言,列出并梳理文章时间线; 按照时间线划分大段(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思路),迁移使用在本单元前两课中所学习的“列小标题”的方法,列出关键词; 根据分段和关键词,4人小组合作复述课文内容(每人负责一个大段)并进行展示; 小组讨论出这四大段中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自选最合适的方式演绎文本,给出时间练习后进行现场展示(形式不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可以是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表演戏剧);展示之前需要先说一说,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进行演绎。 【设计意图:小组分工合作,不是让学生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而是巧借他人的理解力,合并消化一个较为庞大的内容,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都比“单打独斗”来得要好,经过复述和演绎之后,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是有保证的。】 再读:理清关系,感受人物形象(15分钟) 马克·吐温尤其擅长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大家所看到的每个文中的人物,哪怕只是一个节选片段,你们都能充分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魅力。 请看这张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图中以汤姆为中心,列出了他与课文中每个人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按照以下步骤完成思维导图(再读任务): 圈一圈:圈出文中出现的人物; 填一填:将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评一评:在思维导图中写下你对每个人物的评价,请用形容词进行概括; 说一说:分享你对人物的评价,说说你对他们的评价是从文中哪些细节中挖掘出来的。 分享到这里,刚刚哪个人物形象的名字被提及得最多?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哪个人物形象是这篇小说里最丰满,最具有多面性的?请数一数,在他的身上,你们用了多少个不同的形容词?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还记得课堂之初我们提出的疑问吗?汤姆·索亚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顽童”,他捣蛋、叛逆,天生与规矩对抗,是一名“坏”学生代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一个以“坏”男孩为主人公的历险故事,为什么获得了那么多赞誉,并入选中国中小学生课本,让大家去学习呢?(各抒己见)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关于汤姆的小故事(引用原著中有关“经典的刷墙事件”和“墓地历险”两个片段,先出示文字段落再播放视频)。 小结: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就明白了刚刚那个问题的答案。的确,汤姆不是一个门门功课A+的学生,但他富有那么多美好的品质,足智多谋、善良正义、坚持不懈……在巨大的考验面前,依然带着同伴战胜困难,死里逃生。他是一个“坏”男孩的同时,也是一个好男孩呀! 升华:同学们,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都不简单,越是经典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大多数都是矛盾和复杂的;在分析人物时,切忌不要轻易做“判断题”,认为人物非黑即白;分析人物不能只看见一个窄面,而要进行全面的多样性分析。 【设计意图:在清楚事情发展顺序的基础上,把人物放在这些时间线上,故事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变得更立体,更有生命力,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和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借助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能让学生揣摩文字中藏着的细节,明白一篇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丰满的人物设定;在对一个人物性格进行深度挖掘的同时,学生们也能理解到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往往都不简单,他们不会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多面的,分析一个人不能只看见一个窄面,而要进行全面的多样性分析。】 拓展:联系实际,品味艺术创作(5分钟) 马克·吐温自己曾说,书中的汤姆、哈克这些人物,源自生活,而且不单取于一人,而是集中了好几个他所认识的孩子的特点综合而成;就连书中写的这些历险故事,也都大多数确有其事。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学们请想一想,在你认识的人身上,是否曾见过这课文里的哪个人物的身影呢?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那么你自己呢?你身上有没有书里哪个人物的影子?如果给你一个机会穿越到书里,去体验其中一个人物的人生,你会选择谁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从课本中学到的内容和技能方法迁移到自身实际,并表达出来,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同时,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到,原来在文字里的人物,是这么一步步被塑造出来的,那么下次自己在创造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呈现一个丰满的、多面的人物。】 布置作业(1分钟) 马克·吐温曾在序言里说道:“我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娱乐天地。”希望大家课后主动阅读原著,在书里找到一个不一般的天地。老师相信,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的你们,会更加努力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设计意图: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原著,期待他们可以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