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草原》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18 16:3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一单元 第1课
草原
第一课时
谈话、图片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
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谈话、图片导入
你知道: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
介绍作者
生平简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
老舍一生创作丰富,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名言佳句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
草原的相关资料
呼伦贝尔草原
绿毯 渲染 勾勒 境界 鞭子 衣裳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洒脱 飞驰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 襟飘带舞
认识词语
重点字书写指导

shang
衣裳 羽裳
不要少写点、横
蒙古同胞的衣裳真漂亮。
词语解释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造句:骏马奔驰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
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造句:你看那杨树刚长出嫩叶,翠色欲流,惹人喜爱。
词语解释
渲染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词语解释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中心句:高度评价蒙汉两个民族的友谊天长地久。
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草原美景。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喜迎远客,友好相见。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盛情款待,依依话别。
1
2-3
4-5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草原美景使作者沉醉,在这种境界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样美好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到无比的舒服,出乎意料的舒服。
小声吟唱
神奇美丽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物品既美观,又实用,既省钱,又环保,真是一个不错的发明。
用“既……又……既……又”写一句话。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更多一层干净。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怎样的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大草原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的。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 “绿”?
郁郁葱葱 青翠欲滴
“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茫茫”的意思是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尽收眼底。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比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翠”是“绿”的意思。为什么不用“绿”色欲流?
“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快要流淌下来。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
因为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我也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手中神奇的笔画一画草原美景。
地势平坦而辽阔,在远方有微微起伏,整个大地都被绿油油的草覆盖着,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总结提高
、 是描写草原的词语,表现了草原的奇特美丽。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总结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第二课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复习导入
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草原的美丽风光令人陶醉,草原上的同胞又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 ”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比喻:把河和穿着各色的衣裳的男女老少分别比作带子、彩虹。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让你印象更为深刻
突出了河的特点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河。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蒙古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多么热情呀!
老舍先生一个“飞”字让我们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急切心情,感受到蒙古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思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说话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思考: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还在哪些地方有体现?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中心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草原》这篇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总结概括
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
总结概括
能力提升
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