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表格式教学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表格式教学方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0-18 15:0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逆向问题,是以例4为基础,把条件稍作改变,形成稍复杂的求单位“1”的问题。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逆向思考,还要把“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转化为“是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较抽象,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在五年级时已有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有画线段图帮助自己理清数量关系的经验,而且通过例4的学习,已经唤醒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继续积累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用方程解决求单位“1”的量稍复杂的问题。
教学目标: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对应的等量关系。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活动,能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此类“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从的角度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体会解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看图列式 提问:你能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足球、排球的个数吗? 小结过渡: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能表示一个数量,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分数除法的问题。 回答问题: 足球:(1+ )x 或 x+ x 排球:(1- )x 或 x- x 利用线段图复习回忆已知单位“1”,求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唤起解决问题的经验。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出示例5,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仔细阅读,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将你的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2)交流反馈 请学生回答自己发现的信息。 讨论:你是怎么发现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 ? 追问:谁还能解释地更详细? 小结:回答地真具体,你能把你的想法用线段图来表示吗?同桌合作,画一画线段图。 学生阅读题目,记录发现的信息。 学生口答,不同意见的补充。 生1:因为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所以我发现, 如果把爸爸的体重是单1,所以我发现小明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 。 生2:从题目中可以看出爸爸的体重是比较的标准,也就是单位“1”,题目还告诉我们“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也就是要把爸爸的体重平均分成15分,轻的部分相当于其中的8份,那么小明的体重就是剩下的7份,也就是 。 记录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阅读理解题目的一个平台,能辅助学生有序地思考,有理地分析题目。 本题的难点就是要理解“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这条信息中隐含的具体意义。通过补充回答,让学生初步分析小明体重和爸爸体重间的数量关系。
2. 画图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同桌合作,画一画线段图 交流反馈线段图 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中划出关键句,圈出单位“1”。 根据线段图,你能列出爸爸的体重与小明体重间的数量关系吗? 同桌合作画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1- )=小明的体重 爸爸的体重-小明比爸爸轻的部分=小明的体重 让学生经历画线段图的过程,充分理解题意,正确理清小明的体重和爸爸的体重间的数量关系。
3.读懂过程,感悟不同的方法 根据线段图和数量关系,试着独立解答。 交流展示解题的思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适当引导用方程解题的解题格式。第三种用算术方法解题的学生,引导其对照线段图作解释。 对比以上三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用方程解题更容易理解,不易出错。 (第三种要简便,但思考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倡导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做到一题多解,拓宽思路。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同时理解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升。
4.回顾反思,形成多样验证 怎样验证刚才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生1:看一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 35)÷75= = 生2:算一算比75kg轻 的是多少千克 75×(1- )=75× =35(kg) 通过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养成良好地验算习惯。
环节三 巩固练习 练习1:看图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分析过程中重点说一说对关键句“比 柳树多 ”“比杨树少 ”的理解,找准单位“1”,理清数量关系。 练习2:一个零件生产厂,九月份生产一种零件1400个,比原计划多生产 。原计划生产多少个零件? 独立完成,请一生板演,其他学生评价并补充不同的解题方法。 学生独立解题。 生1:“比柳树多 ”说明是以柳树的棵数为参照,即柳树的棵数是单位“1”,也就是杨树的棵数是柳树棵数的 。所以柳树棵数×(1+ )=杨树棵数,方程可列为: (1+ )x=60 生2:“比杨树少多 ”说明是以杨树的棵数为参照,即杨树的棵数是单位“1”,也就是柳树的棵数是杨树棵数的 。所以杨树棵数×(1- )=柳树棵数,方程可列为: (1- )x=30 学生独立解答,有困难地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比原计划多生产 ”的意思。 生1: 生2: 生3:: 通过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能根据关键信息找准单位“1”,从而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 练习2通过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全班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全员练习,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关键。 回顾本节课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根据关键句,找准单位“1”。 借助线段图,找准数量关系。 列方程解答,回顾检验结论。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再次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需注意的地方。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40第8题、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