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5课时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中的例4是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向问题。教材通过问题解决的三大步骤,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其中,“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行分析题意,厘清条件和问题,选取有效信息。在“分析与解答”过程中,如果用算术方法,则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以判断谁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复杂。因此教材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画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这样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相应的分数乘法问题完全一致,只是参与列式的是未知数而已。在“回顾与反思”部分中,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是相应乘法数量关系的二次应用。同时对有效信息选取的反思,以及对列方程价值的体会,也是反思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会“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会根据关键信息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会熟练地列方程解答。
2.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在联系,感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初步感悟方程思想,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关键信息画出线段图、列出数量关系式,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在联系,感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单位“1”,并列出等量关系式。 (1)全班人数的是女生。 (2)已看页数占全书的。 小结: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的量。 2.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红体重30千克,她体内的水分是多少千克? (1)阅读理解,找出单位“1” (2)呈现线段图表示题意,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3)列式解答。 1.回答: (1)全班人数是单位“1”,全班人数×=女生人数。 (2)全书是单位“1”,全书页数×=已看页数。 2.回答: (1)单位“1”是小红体重(30千克)。 (2)小红体重×=体内所含水分 (3)30×=24(千克) 设计意图,复习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熟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为后面列方程解决问题做铺垫。 设计意图加强读题,审题能力,知道题中信息,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是多余的。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出示例4: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审题: 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追问:你准备选取哪些信息解决问题? 回答: 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 回答: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根据信息,提出和复习导入强关联的问题,为激发学生的思考做铺垫,建立关联。
2.分析: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反馈提问:关键句“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中谁是单位“1”? 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提问并完善:在线段图中如何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追问1:已知条件(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及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又如何表示? 追问2:根据线段图,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自主尝试。 反馈回答1: 小明的体重是单位“1”。 回答2: 先画单位“1”,即小明的体重,再画他的标上各部分的名称表示什么,数量是什么等。 28千克 ?千克 回答: 数量关系: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设计意图数量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点和桥梁,通过找单位“1”画线段图理清题意,明确画图时先画单位“1”,即标准量。
3.比较沟通,建立联系: 提问:这道题和上述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回答: 数量关系式是一样的; 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复习题中单位“1”小红的体重是已知条件,直接用乘法计算。这题单位“1”即小明的体重是未知数,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已知条件,可以用方程解决,或用除法解决。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沟通分数乘法与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联系和区别,为列方程解决本题做好铺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4.独立思考,交流展示。 (1)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独立思考,列式求解。 (2)交流展示学生的方法。 提问: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3)小结: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时,用方程求解,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自主解题。 方法交流。 方法一列方程: 解: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 x=28 x÷=28÷ x=28× x=35 方法二算术法: 28÷=28×=35(千克) 回答:方法一(列方程)是根据数量关系式顺向思考,方法二(算术法)是根据数量关系式逆向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沟通方法间的内在联系体会顺向思维列方程,解决问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5.回顾与反思。 提问:如何检验35千克是不是小明的体重? 回答: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也就是35千克的 35×=28(千克),符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所以结果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是5200千米,东西距离是南北的。南北相距多少千米? 要求:先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2.一杯250毫升的鲜牛奶大约含有克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要钙质的。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250毫升的鲜牛奶”条件是多余的。 提问:两道题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3.小亮和小丽跳了多少个? 单位“1”是南北相距; 数量关系式:南北相距×=东西相距 解:设南北相距是x千米。 x=5200 x÷=5200÷ x=5200× x=5500 或5200÷=5200×=5500(千米) 答:南北相距是5500千米。 单位“1”是成年人一天所需要钙质; 数量关系式:成年人一天所需要钙质×=克钙质 根据数量关系,可以确定“250毫升”是多余条件。 解:设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要钙质x克。 x= x÷=÷ x=× x= 或÷=5200×=(克) 答: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要钙质是克。 回答:两道题中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都可以设为x用方程来解,或用分数除法来解。 小亮:× 小丽:÷ 答:小亮跳了56个,小丽跳了64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相关问题,加深对新知特点的认知,为后续更复杂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对比,看到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选择相应的解法。
环节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会了根据问题分析和筛选题目中有用的信息; 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单位“1”未知的实际问题; 学会了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知识,收获了转化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加深对方程思想的认识。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39第3题~第4题。